首页 > 论坛 > “城市之魂”UIA2017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

'城市之魂”
UIA2017 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综述
SOUL of CITY
UIA 2017 Seoul World Architects Congress

 

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是代表着全球近130万建筑师群体的非政府组织,目前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建筑师组织,UIA世界建筑师大会也成为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及学者们交流经验与思想的盛会。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作为全球规模的建筑界盛会、建筑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性活动,其被誉为是“建筑界的奥林匹克”。

 

UIA大会主办场COEX会展中心

 

1 UIA2017世界建筑师大会在首尔

 

UIA世界建筑师大会自首届在瑞士洛桑举办以来,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2011年韩国获得第26届UIA大会的主办权,经过长达6年的准备与筹划,于2017年9月3日至10日在首尔南部的COEX会展中心与东大门设计广场(DDP)成功举办了本届UIA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来自全世界共计109个国家、约24000人参与了本次盛会。大会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韩国建筑师学会联合会(FIKA)、首尔市政府主办,UIA 2017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组织委员会承办。会议内容包括主旨演讲、主题论坛、特别分组会议、全球建筑展览、学生及青年建筑师交流平台、颁奖典礼与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议等。

 

首尔作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设计之都,备受世界瞩目。201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y of Industrial Design)命名首尔为“世界设计之都”。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埃萨·穆罕默德(Esa Mohamed)在本次大会开场便说道:“还有哪里要比在美丽的首尔来举办这场意义深刻的全球性建筑师大会更适合的呢?”

 

大会开幕式UIA主席萨·穆罕默德致

 

首尔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但快速工业化的过程对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如环境等问题。因此在随后的发展中首尔把“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道路,政府启动了“设计首尔计划”,其核心理念包括扩大绿地面积、净化空气和水、保护历史遗产、注重人文关怀等。设计改变城市,设计将首尔从“硬城市”变为“软城市”。

 

本届大会“城市之魂”

 

任首尔特别市市长朴元淳(PARK,Won-soon)在主题演讲中也突出强调,首尔这座城市正处于反思与转型的时期,过去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发展都是关于拆迁、重建以及再开发,而当今的城市发展则更关注于历史、文化与自然,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首尔正在努力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城市,超越物质层面,融入灵魂、情感与文化,从而赢得“世界设计之都”的美誉。

 

 

首尔市市长朴元进行主旨演讲

 

2 城市之魂

 

2.1 守护城市的灵魂

UIA2017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为“城市之魂”(SOUL of CITY)。其中“SOUL”恰好与“SEOUL”发音相似,巧妙地传达出首尔这座城市所崇尚的价值观。对于“灵魂”的理解,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出发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有的理解认为灵魂泛指生命,有的则将灵魂看作主宰我们的思想、行为、精神、感情等潜意识的一种未知的非物质因素。的确,有生命便有灵魂,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城市也是如此,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建筑师要在人所生活的城市和建筑中感知其中流淌的灵魂。

 

 

舒马赫·帕特里克进主旨演讲

 

如同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所描述的:“动物由内部与外部组成,除去外部便可以看到灵魂。”城市宛如有生命的机体,由内部和外部构成,亦即城市本质和外表。城市的外部,也就是城市的整体形态,是通过总体规划设计、在体制控制下产生的城市整体形象。而城市的内部,除了主要建筑物之外,还包括设计者塑造的开放空间,例如广场、街道、公园等,它们共同形成城市生命体的内脏器官。而城市的灵魂到底是什么?灵魂是非物质性的因素,如何去营造好的城市?城市的构成是复杂的,有很多主导的关键词,比如经济、安全、礼仪、身份、合作或者幸福等,正如首尔市长朴元淳所强调的“城市要作为一个人人共享的舞台”,人也是构成城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多维度决定了参与者的多元化。 

 

“生活在市中心”主题论坛

 

一直以来,对于城市发展的评价与描述往往是客观而理性的,但如今我们要挖掘更深刻的本质,这便要上升到精神层面,采用具有精神意义的词语。城市之魂的“魂”不同于“精神”(Spirit),近代建筑话题中的“时代精神(Zeitgeist)”是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是可以普遍化的,但是,灵魂独立且独特,她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累积的经历、记忆、情感而逐渐形成的。即便是属于个体的灵魂,也是多元的、复杂的、丰富多样的并时刻发生着变化。

 

城市之魂是城市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拥有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个性。一座城市的灵魂并不是由人为创造或者人为加工而形成的,她需要建筑师去“发现”和“守护”。为此,想要重振城市活力,需要改善的不单单是城市的外表,更需要唤醒城市之魂,设计者要寻求的是属于特定场所下内在的灵魂,是关于自然的、文化的和未来的,而这正是“首尔宣言”中的核心价值取向。

 

2.2 首尔宣言(Seoul Declaration)

本届大会旨在挖掘城市的灵魂,经过一系列学术讨论与学术活动的举行,会议总结出具有深远意义的“首尔宣言”。UIA大会强调在处理城市问题时建筑师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筑师的责任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而是要扩展到社会整体的层面上。从认知“城市之魂”到守护“城市之魂”,只有深入地理解城市的内涵,才会营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环境。

 

自然之魂——面对人类持续不断、背离“灵魂”的盲目城市化,自然已经对人类进行了警示,如全球气候变化、驯养的患病动物成为人类食材等问题。因此,建筑师要意识到自然所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尽全力让城市回归自然。自然启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技术的使用,作为建筑师,除了要在设计中融合文化、尊重历史、满足社会需求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回馈“自然之魂”,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化之魂——文化创造了独特而又具有灵魂的场所,形成了有集体意识的城市环境。因此,建筑师在强调时代性的同时更要根植文化基因,挖掘城市潜在的文化价值,以此来激活城市“文化之魂”。建筑师还要通过设计来激发公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知,因为建筑能够映射出场所精神和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

 

未来之魂——城市的未来取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那些没有灵魂、没有温度的“冷资本”。如果建筑师在城市中设计了广场,人们可以在此互相分享交流思想,那么这些场所就是“有温度的”、城市的灵魂所在。强化城市“未来之魂”需要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共同来实现,建筑师的责任在于通过建筑的介入激发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力。

 

21世纪的城市,想要挖掘其灵魂所在,通过以往的旧制度及旧观点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本届UIA首尔建筑师大会确立目标的基础,意在唤起建筑师与公共意识,当代的城市设计与建筑创作要融合自然、文化与未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富饶幸福的城市环境。

 

3 未来、文化、自然

主旨演讲与主题论坛均围绕着“城市之魂”的主题展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与相关学者分别以“未来”、“文化”与“自然”为分主题展开了讨论。

 

3.1 未来——生活在市中心

一直以来,城市为解决人口激增等各种问题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当城市政策集中于有效开发城市空间及社会平衡等传统问题时,有可能会忽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政治及经济的不均衡、未来居住空间紧张等。这便需要建筑师及城市发展的上层决策者根据实践经验与相关研究去作出回应。

 

首尔市市长朴元淳强调首尔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其灵魂来自于600年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来自于美丽的自然环境,更来自于勤劳的人民。为了确保城市空间的“公共性”,首尔开启了“公众建筑师”体系,也就是追求民主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实践中摸索社区服务中心、邻里图书馆这类项目对于公民生活的意义,这些实践强化了建筑师对城市的认知与理解,也回归到“城市之魂”的主题。

 

来自美国的建筑师组合Tod Williams +Billie Tsien,通过讲述他们在2001年到2015年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项目——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曼哈顿)、巴恩斯美术馆(费城)与亚洲协会(香港),分享了他们在面对不同的城市个性、文脉与挑战时所作出的回应,其核心都是追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契合。

 

另外,来自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的舒马赫·帕特里克(Schumacher Patrik)以“扎哈的遗产”为题,追溯了扎哈的创作生涯,从工业产品设计到建筑与城市设计,内容关注于扎哈开创性的突破与创新,也关注于她如何应对过去的历史,即怀旧与展望(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在“未来”主题之下,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展开了“生活在市中心”(Living in the Inner City)主题论坛的演讲,共同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面对城市问题所付出的努力,讨论内容涉及建筑如何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做贡献,城市及建筑形态如何应对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如何在多元文化条件下复活与重振城市,以及如何让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融合等。

 

四位演讲者分别介绍了西欧、北美、南美、亚洲的相关案例,并认为面对全球性的问题,建筑师要发挥关键的作用及领导力。克里斯蒂娜·穆尼斯(Cristiane Muniz)介绍了圣保罗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维尔弗里德·王(Wilfried WANG)介绍了柏林的相关经验,约翰·佩波尼斯(John PEPONIS)以“开放城市”为主题展开演讲;首尔市立大学教授金成洪(Sung Hong KIM)介绍了“首尔的再发展”。

 

 金奖获奖者伊东丰雄进行主旨演讲

 

3.2 文化——设计结合历史

一座城市拥有多元文化与建筑,如何规定城市共有的认同感并且以怎样的方式加以实现?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文化共存的复杂条件下,应该如何应对城市、建筑与无形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建筑师给出了他们独到的见解。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barrow)教授演讲的主题为“整体性”(Whole Parts),他认为建筑是为了定义场所,而非复杂的都市系统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设计,由此他提出“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建筑作品的根本存在于城市的整体框架下,并融合于城市环境,无论是人工或自然的环境。另外,他谈到城市的尺度,例举当代大都市如上海、斯德哥尔摩、圣地亚哥等,这些城市的尺度已经彻底改变。不断上升的高楼,不断增长的密度,不断扩张的土地,这些都与过去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他在费城的实践中强调了高层建筑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尺度与公共设施的尺度,均注重与城市中20世纪的建筑作品相衔接。

 

此外,法国著名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展开了题为“地景建筑”(GROUNDSCAPE-Other Topographies)的主题演讲。在他的GROUNDSCAPE一书中曾阐释过他的一个概念,即“地景”(GROUND SCAPE),多年来他一直通过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这一概念,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综合园区(ECC)就是他的成功案例之一。他强调地景建筑是城市的另一种自然景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放大世界的场所。韩国建筑师曹敏硕(CHO, Minsuk)是MASS Studies的创始者,因设计上海世博会韩国馆而为大众知晓。他以“Before/ After”为题,通过介绍MASS Studies过去10年里在首尔的设计实践,阐释了在设计中如何回应不同自然条件与社会政策的过程,并且发现这是一个从小到大、从慢到快、从低价到昂贵的过程,看上去缺少秩序,但是MASS Studies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系统异构”的方法。

 

在“文化”主题下同时展开的还有“设计结合历史”(Design with History)主题论坛,论坛探讨了东亚现代建筑师所肩负的历史与传统的“重担”。论坛演讲者对“设计实践中如何融入历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建筑师李晓东(2010年阿卡汗建筑奖获奖者)在论坛中做了以“地域性建筑理念之反思”(Towards a Reflexive Regional Architecture) 为主题的演讲;韩国建筑师承孝相(SEUNG, H-Sang)提出“地文”(LANDSCRIPT)概念,地文意指任何场地都有其自身特点,如同指纹对于人的意义;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UMA, Kengo)讲述了场所的记忆(Memory of Places)。韩国首尔市立大学教授田凤熙(JEON,BongHee)则探讨了“文化模因作为地区主义的手段”(Cultural Memes as Means of Regionalism)。发表演讲的建筑师并未隐藏于传统的阴影中,他们对历史的强烈情感透过历史的棱镜,各自投射出不同的影像。

 

3.3 自然——与绿色细语

城市发展往往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虽然两者存在某种对立的关系,但是城市需要自然。自然景观被人们所渴望,公园、亲水空间等具有自然属性的空间规划是城市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城市和建筑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机组织体。

 

安博·穆萨(ABOU, Moussa)来自非洲中西部国家尼日尔,她专注于对在地性材料的应用与创新研究。大会上她以“在地材料与适宜技术”(Local Materials and Appropriate Technology)为主题,分享了应用地方性材料营造绿色建筑的方法,以及在非洲国家的实践经验。安博的方法对于未来绿色建筑发展很有启发性,综合热学、环境、能源的考量,来实现节能又舒适的建筑。这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现象,通过有关生物与气候的协同效应,以及对热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安博的绿色建筑技术系统已经获得了非洲知识产权组织(OAPI)的专利认证。

 

大会最后一天进行的是“杰出的人性化建筑:与绿色细语”(Humane Gree Architecture: Whispering with the Green)主题论坛,分别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地区的4位建筑师,对城市与自然的共存、互动与维持平衡的方法以及构筑这些关系时建筑师扮演的角色等方面,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哈尼·拉什德(Hani RASHID)认为实现“绿色”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类型(An Attitude, Not a Typology);日本建筑师托马斯·寺山(Thomas TERAYAMA)讲述的是关于在自然中培育文化,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规划和设计观念(Cultivating Culture From Nature: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for Academic Environment);荷兰建筑师,MVRDV创始人之一威尼·马斯(Winy MAAS)所探讨的题目为“未来会如何”(What's Next? );韩国建筑师郑龙庆 (JEONG, Young Kyoon)的论题为“连接文化与自然”(Connecting Culture and Nature)。论坛发言反映出的是设计者们为追求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而做出的努力,以现代的语言与技术将鲜明的地域特征、乡土特色以及特定场所的特性转译到建筑设计之中。

 

3.4 建筑的灵魂

伊东丰雄作为本届UIA最高终身成就奖项金奖的获得者,在大会最后一天进行了主旨演讲,题目为“建筑的灵魂”(Soul of Architecture)。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城市普遍都经历过大面积扩张与迅速的再开发,大多数都变成了由高层建筑主导的城市环境。然而,每座城市所独有的地方性与历史性却渐渐暗淡甚至消失。对于由经济差异导致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 差异,伊东丰雄提出了“是否有可能制止城市这样被破坏的趋势,重拾我们的幸福感”这一问题。他就此探讨了建筑师如何探索“建筑的灵魂”,提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人和自然两个要素,因为人类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互共融的。

 

4 会议学术活动

4.1 大会颁发奖项

(1) 国际建协金奖(Gold Medal)

国际建协金奖是UIA最高奖项,授予对象面向全世界的专业建筑师,以表彰他们的专业素质、才能和实践对建筑领域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国际建协金奖历届获奖者包括:埃及的哈桑·法赛、芬兰的瑞玛·派提拉、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日本的桢文彦、西班牙的拉斐尔·莫尼奥、墨西哥的里卡多·列奥里塔、意大利的伦佐·皮阿诺、日本的安藤忠雄、墨西哥的蒂多罗·贡扎勒、西班牙的阿尔瓦罗·西扎,以及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

 

 本届金奖颁给了日本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伊东丰雄,他是该奖项的第12位获奖者。作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日本建筑师之一,其作品横跨海内外,他在设计中寻求可开发的潜力,试图在形式、结构、空间、自然和文脉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

 

(2) 奥古斯特·佩雷奖(Auguste Perret Prize)

该奖项为表彰在建筑技术上有创新成就的建筑师。今年,俄罗斯建筑师尼古拉·舒马科夫(Nikolay Shumakov)荣获该奖项,这也是该奖项第一次颁发给俄罗斯建筑师。尼古拉·舒马科夫是俄罗斯建筑师协会的主席,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他设计了莫斯科市超过20个地铁站和Butovo轻轨线,以及在莫斯科北部的单轨交通系统。他凭借在莫斯科的Zhivopisny Bridge项目以及伏努科沃机场候机楼(Terminal of Vnukovo airport)项目夺得了这一奖项。

 

(3) 让 · 屈米奖(Jean Tschumi Prize 2017)

让·屈米奖即建筑评论与建筑教育奖,是为了纪念国际建协前主席让·屈米(Jean Tschumi)而设。本届大会中将该奖项颁发给埃及建筑师、建筑教育家Ashra M Salama,他是格拉斯哥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在2009年至2014年,他成为卡塔尔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的创始人。在此之前他曾在埃及、意大利、沙特阿拉伯以及英国等多个大学任教。

 

(4) 罗伯特 · 马修爵士奖 (Robert Matthew Prize 2017)

罗伯特·马修爵士奖为“改善人居质量奖”,该奖颁发给了南非建筑师卡琳·斯穆茨(Carin Smuts),表彰她一直致力于南非贫困地区的建设。1989年她在开普敦成立了CS Studio Architects事务所,在协调经济性的同时关注城市文脉和可持续设计。她在设计中提倡公众参与,设计之中善于整合使用者的意见。

 

(5) 瓦西里 · 斯哥塔斯奖 (Vassilis Sgoutas Prize 2017)

该奖项表彰为贫困线以下地区的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做出突出贡献的建筑师。今年该奖项颁发给越南建筑师黄德浩(Hoang Thuc Hao),黄德浩通过颇具创意的设计为弱势社群解决难题,同时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如工人住宅、社区中心、弱势儿童学校等。他在越南乡村展开了一系列设计实践,通过使用在地性材料如椰叶、泥砖、竹条等解决弱势群体的居住难题。他不仅着眼于材料的可持续性,还着眼于文化的可持续性。

 

另外,今年的城市规划与国土开发奖(Patrick Abercrombie Prize)获奖者空缺。

 

4.2 展览

本届UIA大会的展览面向公众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机构都可以通过商业或非商业的模式进行展示,这对于寻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机构以及设计者来说是绝佳的机会。

 

 

UIA世界建筑师大会主办城市交接仪式

 

(1)中国馆——融 · 合之间

本届UIA大会的展览中,由华建集团负责策展的中国馆展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师和公众的目光。展区所设主题为“融·合之间”(Fusion and Harmony),“融·合之间”是一个动态过程,从“融”开始,追求最终的“合”。当下的中国正处于这一过渡的历史发展阶段之中。“融·合之间”也意指中国古代智慧在当代的运用,从精神层面映射到具体技术层面,反映当下中国建筑师乃至全球建筑师的思考。

中国展区分为城市更新、乡村建设和中国建筑师三个主题板块。“城市更新”与“乡村建设”板块分别展示了追求相融与和谐的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之路,以及从城镇化到美丽乡村的中国乡村本土建筑之路,从多角度呈现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设计主体的建筑活动。每个主题对选取的近10年内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师的原创作品进行了深入介绍;“中国建筑师”板块的关注内容从建筑本身转向中国建筑师,全面展示了中国建筑师多元融合的发展状态。

 

(2)其他展览

UIA广场(UIA Plaza)介绍了世界建筑师协会的成员组成、工作程序、委员会和UIA在不同国家分设的区域组织。建筑展会(Architecture Fair)展示着世界建筑和设计的最新的产品开发、创新技术和服务。学生和青年建筑师平台(Student & Young Architects Platform)则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青年建筑师共同合作设计的5个构筑物,为展览注入了新鲜的力量。

 

4.3 学生及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

与UIA大会同期举办的还有学生及青年建筑师国际设计竞赛,竞赛主题为“后人类都市主义:首尔南山的生物合成的未来”(Post-human Urbanity: A Biosynthetic Future on Namsan),竞赛主题关注于生物合成生态学作为城市复兴的一种途径,同时要反映首尔市政府所强调的加强社区参与的要求。竞赛共收到来自21个国家的250份参赛作品。

 

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的学生以“Equal Path”夺得竞赛的一等奖,来自青岛理工大学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夺得二等奖。从获奖名单中统计发现,在所有获奖的28份作品中,中国学生的作品有20份,占71.4%的比重。这是中国各大建筑院校专业力量的呈现,也反映出中国的建筑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5 首尔当代建筑之旅

在本届UIA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开展的首尔建筑考察活动,旨在让全球建筑师及学者了解首尔的历史文化与当代建筑的全球化与个性化。韩国本土建筑师如承孝相、曹敏硕等,在实践中则更关注于本土文化,表现出对本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传统空间,用现代的材料表达传统技艺。

 

5.1 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Dongdaemun Design Plaza)

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首尔东大门广场(2013年竣工)是为了将东大门历史文化区打造成为世界设计圣地而建造的综合性文化场所,融合艺术中心、文化中心、设计学术中心、和谐广场与历史文化公园于一体。建筑师关注于东大门日常的繁华与动感,创造出宛如流动液体般优美的建筑形体,成为首尔的新地标。这里也是公众共享的平台,不论年龄与身份如何,人们都可以在此发现无穷乐趣。

 

5.2 梨花女子大学综合园区(Ewha Campus Complex)

2008年由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梨花女子大学综合园区,其建筑紧密结合坡地地形与城市环境,其设计概念为“校园峡谷”(Campus Valley)。两条带状体量中间的“峡谷空间”是连接城市与校园的通道,建筑将大地景观、学生服务设施、公共开放广场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成功打造为校园的新中心。

 

5.3 首尔SEOULLO空中花园(SEOULLO 7017 Sky Garden)

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城市高架桥在2006年被废弃。MVRDV在2015年展开的国际设计竞赛中一举夺得金奖,于是这一条长983 m被废弃的高架桥便被改造成为“城市空中花园”,也成为一条“植物图书馆”通道。设计中融入200多种当地品种的植物,像是一本无限延展且不断生长的植物百科全书,呼应并展现着这座城市的自然面貌。

 

5.4 Ga On Jai住宅GA ON JAI

韩国建筑师金孝晚对20年前的“房博会”之一的Ga On Jai住宅进行了改造。建筑师引入了韩国传统建筑中如底层架空、悬臂屋顶等元素。韩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征就在于优雅的屋顶线条,建筑师在设计中抽象出传统屋顶的层叠与错落的形式,利用现代的金属元素,将屋面折叠与扭曲,以新的角度诠释了传统坡屋顶的形态。同时汲取传统石头墙面的元素,外墙采用椭圆形图案来装饰。

 

如今的首尔发展日益国际化,来自全世界的著名建筑师相继在这里展开设计,如三星美术馆馆群(LEEUN),三座场馆分别由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让·努维尔(Jean Nouvel)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层出不穷的个性化建筑改变着人们对首尔的第一印象。像GT大厦、教保大厦、城市蜂巢,以及本次会议所在的COEX会展中心,这些现代高楼大厦都是当代韩国经济与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的见证;那些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是首尔不断追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展现;而那些对本土文化的现代演绎,更是韩国本土建筑师对在地文化的建构与探索。建筑师在面对历史,面对生态环境时所产生的态度与设计手法都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6 第26届UIA代表大会及理事会

本届UIA世界建筑师大会议程,还包括后期进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7届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在UIA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上一届理事会决议报告,听取了各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修订了国际建协章程和细则,提出了未来工作重点等内容。会议同时确定了第28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和国际建协第29届全体代表大会将于2023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在新一届理事竞选中,中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继2011年以来连续两届当选理事后,再次当选新一届(2017年—2020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同时副院长张利教授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副理事(2017年—2020 年)。在此之前,中国建筑界的前辈杨廷宝、吴良镛、周干峙、叶如棠等均担任过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或理事。

 

此外,庄惟敏教授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了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与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协会、巴西建筑师协会的代表会谈,就共同落实中巴服务贸易(建筑领域)合作两年计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代表团并就重要事项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合作交流谅解备忘录

 

7 结语

本届UIA2017首尔建筑师大会是笔者18年来继北京(1999年)、柏林(2002年)、伊斯坦布尔(2005年)、都灵(2008年)、东京(2011年)所主办的大会后,第六次参加UIA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大会上与同是第六次参加UIA大会的崔院士相邻而坐,在与他的交流中笔者深有感触。每次参加UIA大会,在不同的国家除了感受其主办城市的多元文化与建筑的先进性之外,通过大量的会议、演讲与讨论交流,还能进一步体察到在国家的进步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筑师的责任不单单是孤立的设计,更要扩展到城市的层面和更高的精神层面。要融入对城市历史、独特文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还要考虑到城市的主体使用者即“人”的因素。从存在的实体出发,挖掘城市更深刻的精神意义,拥抱城市的“灵魂”。笔者作为建筑杂志的主编,在这类大型国际会议活动中能够及时了解当今世界建筑发展脉搏及当代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这对于杂志主题的选择与把控十分有益。

 

期待202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第27届UIA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

 

作者与崔愷院士合影

 

作者与UIA协会主席埃萨·穆罕默德合影

 

(图片来源:图3~8,10,12,20,22 来自UIA2017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组织委员会;图1,2,11,17,22,23 来自作者;图9来自UIA官方网站;图13~16,18,19 来自Archdaily网站。 文章参考了以下网站内容:1. UIA2017首尔世界建筑师大会官方网站 http://www.uia2017seoul.org;2. 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官方网站 http://www.uia-architectes.org;3. 建筑设计网站http://www.archdaily.com。 特别鸣谢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提供UIA理事会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支文军,徐洁,周泽渥.传播建筑、人人建筑——来自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报道[J]. 时代建筑,2008(5):148-151.

[2]李翔宁. 来自班德的回响——2014UIA大会报道[J]. 建筑学报,2014(11):102-104.

[3] 支文军. 世纪的回眸与展望: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1999)综述[J]. 时代建筑,1999(3):92-98.

[4] 崔. 2011UIA评奖综述[J]. 建筑学报,2011(10):16-25.

[5] 支文军,薛君. 设计2050——东京第24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报道[J].时代建筑,2011(6):134-137.

[6] 王时原,李龙君,刘久菊.韩国当代本土化建筑创作浅析[J].设计前沿,2015(8):89-90.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 支文军,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润,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26)

发布日期:2017-09-15   浏览: 1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