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的崛起,中国在产业与技术大潮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由此发生着微妙且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建筑实践与话语也在以一种独立姿态积极地融入到世界建筑体系之中,使其更为多元,语境与视角的变化正在发生。《时代建筑》希望在此时进行回溯与展望,构建一个宏观视野下的讨论框架,以期全面呈现国际舞台中的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图景,在新的语境中“定位”中国建筑。
主题文章中,李士桥从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入手,在中国思想的潜力中探寻中国建筑未来的可能性。李翔宁与莫万莉的文章提供了一个相较“国际”而言更具融合性的全球化视野,对“当代中国建筑”这一范畴的内涵进行探讨。王飞考察了在海外从事建筑教育的华人建筑师及学者的状况及其影响。爱德华·柯格尔作为亲历者,回顾了2001年“土木”展的背景与经过,以此呈现西方对于中国建筑在认知上的变化。冯原将中国建筑放入社会文化转型的维度中,通过外部和内部视角的结合,分析文化转型与建筑发展的关系。周渐佳通过对若干条线索的梳理,以图表信息的形式大致勾勒出一条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的路径。王硕、张昕楠、刘克嘉的文章考察了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群体的实践背景与国际融入意识。刘晓平结合亲身体会,总结了中国设计团队在海外实践的机遇和挑战。李武英的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设计企业海外拓展的宏观背景的变化与发展。落合友子的文章比较了境外与境内期刊对于对日本战后40年建筑的报道内容的异同,该篇文章的收录,旨在与中国当代建筑的国际传播进行尝试性的对比。
本期专题栏目“中西对话建筑更新”对一场相继在西班牙和中国举行的建筑展览成果进行了呈现和讨论。作品栏目分别介绍了章明的杨树浦水厂栈桥设计、石上纯也的荷兰Vijversburg游客中心、原地建筑的长白山度假屋、槇文彦的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NAN建筑事务所的七坡工坊,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的W之家,以及上海礼和洋行改造。
在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中,蒲仪军的文章聚焦于探寻建筑设备技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路径。在专栏“伊朗当代建筑”中,卡姆兰的文章梳理了伊朗当代建筑的发展脉络,支文军、何润、费甲辰的文章介绍了伊朗Memar杂志及Memar建筑奖获奖作品。在新设的“当代建筑期刊研究”栏目中,丁光辉对建筑期刊的学术立场及批评性文化的产生进行了探讨。
本期出刊前,惊悉长期担任本刊顾问的戴复东院士因病逝世的消息,在此,本刊全体同仁谨致沉痛哀悼!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
定位中国:当代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力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4 / 沉痛哀悼|同济大学戴复东院士
时事点评
8 / 巴黎的倒影,京都的梦 / 江山
定位中国:当代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力
10 / 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 / 李士桥
20 / 中国建筑教育家的国际影响力 / 王飞
26 / 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认知 柏林Aedes画廊“土木”(TU MU)展览及其背景 / [德]爱德华 · 柯格尔 著 苏杭 译
31 / 建立于文化转型中的新建筑 “蛋”、流动型文化与反向传统,2000年到现在 / 冯原
34 / 亮相 1999年后的中国建筑师在国际 / 周渐佳
37 / 语境中的“语境”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国际融入意识和话语体系 / 张昕楠 王硕 刘克嘉
42 / 机遇与挑战 中国建筑设计业海外拓展的实践与管见 / 刘晓平
46 / 再谈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化 / 李武英 方晔
50 / 基于海外建筑期刊视角的日本现代建筑国际影响力研究(1950—1989)/ [日]落合友子 著 支小咪 编译
观点
56 / 当代中国建筑 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审视 / [荷兰]奥雷 · 鲍曼 [美]弗拉基米尔·贝罗戈洛夫斯基 [美]罗坤 伍江 李振宇 张永和 张利 柳亦春 陈屹峰 马岩松
专题:中西对话建筑更新
64 / 建筑作为生活的介质 中西当代建筑更新案例展 / 田唯佳 [西]冈萨雷斯
70 / 关于建筑与设计的人类学碎片 对话蒲园陈宅改造 / 陈晋 宋玮
74 / 日常建筑 MEDIOMUNDO建筑事务所 / [西]玛塔 · 佩雷格林 [西]费尔南多 · 佩雷斯 著 万琦睿 译 田唯佳 校
设计作品
80 / 基础设施之用 杨树浦水厂栈桥设计 / 章明 王绪男 秦曙
86 / 使自然风景得以扩展的建筑 / [日]五十岚太郎 著 支小咪 译 温静 校
92 / 编织者 原地建筑长白山河谷度假屋设计评述 / 青锋
100 / 设计互联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 唐克扬 肖映博
108 / 现代主义精神的重思 关于W之家的回溯性分析 / 陈飞
116 / 空间价值重塑 礼和洋行大楼更新 / 戴春
建筑创作
126 / 在格局演变中错动的七坡工坊 / 肖潇
132 / 酷热与荣耀 布拉柴维尔体育中心设计评述 / 艾侠
136 / 疗愈空间中的场所精神 李庄同济医院 / 谭劲松 周亮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42 / 中国近代建筑设备技术的转移 以慎昌洋行的建筑实践为例 / 蒲仪军
伊朗当代建筑
146 / 伊朗当代建筑一瞥 / [伊朗]卡姆兰·阿夫沙尔·纳迪尔 著 费甲辰 译 支文军 校
153 / 伊朗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2017年Memar建筑奖评析 / 支文军 何润 费甲辰
当代建筑期刊研究
160 / 培育一种批评性文化《时代建筑》与建筑评论 / 丁光辉
报道
165 / 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的新起点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综述 / 王凯 刘刊
168 / 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 谈宗白华的建筑观及其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批评 / 张生
书评
174 /《在图像上书写: 建筑、城市与再现的政治》书评 / 庄岳
时代建筑视窗
176 / 今日建筑 / 章明 孙嘉龙 (主持)
178 / 简讯 / 王秋婷 孙嘉龙 (主持)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
On the Influence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
李士桥 LI Shiqiao
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 威登亚洲建筑教授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也充满了复杂性,这形成了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文章提出21世纪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的深层结构需要从民族自尊心发展到可行的世界文明基础设施,从抵制/接受模式转变为开放地建立世界全面知识的模式。当今我们一方面依赖欧美建筑、城市的概念和成就,另一方面面临着欧美文明中潜在的对人文和环境的威胁:这个危机是世界性的。在想象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理解中国思想的潜力:万物的物化理念,对朴素劳动的接受和实践,实物市场高于抽象资本的价值观,营造与文字的结合等。这些思想充满了对建筑学基本概念的更新能力,也具有理解世界基本结构的容纳力,与欧美的容纳/殖民模式形成对比。这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21世纪文化项目。
全球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建筑”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李翔宁 LI Xiangni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莫万莉 MO Wanl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全球化程度的深入,文化领域的全球共时性也随之产生。一方面,建筑、艺术等文化实践开始进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系统的流动的生产体系中;另一方面,关于它们的历史书写模式也开始从欧洲中心论转向一种全球史观。在这一背景下,“当代中国建筑”这一范畴逐渐浮现。文章将回溯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关于当代中国建筑的一系列展览、报道及学术讨论,通过对“当代中国建筑”这一范畴的讨论,来指出其从地理到文化、从单一到多元的内涵转变。
中国建筑教育家的国际影响力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Educator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s
王飞 WANG Fei
美国雪城大学 建筑理学硕士课程主任
文章解读了中国建筑教育家的国际影响力,主要从核心领导、中坚力量、文化交流、反向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中国建筑教育家的影响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早期的个人化贡献,已经逐渐转为系统化、整合化和多元化的贡献。
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认知
柏林Aedes画廊“土木”(TU MU)展览及其背景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TU MU-An Exhibition at the Aedes Gallery in Berlin and its Context
[德]爱德华 · 柯格尔 著 Eduard KOEGEL
博士,柏林Aedes网络校园(ANCB)研究指导及项目主任,建筑评论人,独立研究员,出版人,策展人
苏杭 译 Translated by SU Hang
香港大学上海学习中心 公共项目主任及策展人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建筑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媒体对这一新现象的讨论也同样如此。今天,在互联网、杂志、微信、专业建筑杂志或报纸专栏中都有对中国发展的评论,而在20年前,西方媒体对中国建筑未引起任何关注。整个20世纪,中国没有出现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也没有人能够说出一个代表当前设计理念的中国当代建筑。文章关注了这个话题,并将重点放在西方对中国建筑师不断变化的认知上。由于作者参与了这个过程,所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其他人的立场。
建立于文化转型中的新建筑
“蛋”、流动型文化与反向传统,2000年到现在
New Architecture Rooted i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Egg, Fluid Culture and Reversed Tradition, 2000 to Present
冯原 FENG Yuan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 主任
必须把近2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放在一个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向度之中,才能厘清何为新建筑及其相关现象。文章以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为起点,分析这个“蛋”如何改变了20世纪中国建筑的文化使命,也促进了新世纪的文化转型。中国的新建筑,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并分化为几个重要的方向,分别对应文化转型后的几个主要特征——流动型文化的国际化和创新性、全球化背景对传统的反向定义以及意识形态的新表达。
亮相
1999年后的中国建筑师在国际
Stage
Chinese Architects in the World since 1999
周渐佳 ZHOU Jianjia
冶是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纽约库柏联盟 建筑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
该研究以图表的方式,通过国际范围内展览、出版、奖项和竞赛四条线索,梳理1999年至今中国建筑师在世界舞台上的登场。这些信息大致勾勒出一条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的路径,以及他们是如何被表述的,这其中既有表述角度的迁移,也意味着中国建筑师从群体到个体被认可的转变。
语境中的“语境”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国际融入意识和话语体系
'Context' within Context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s
张昕楠 ZHANG Xinnan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中国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 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 硕士,日本京都大学建筑学 博士
王硕 WANG Shuo
META-工作室 创始合伙人,莱斯大学建筑学 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 学士
刘克嘉 LIU Kejia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本文通讯作者)
文章从当今时代全球化和传播媒介快速迭代的背景出发,提出中国新生代建筑师的国际融入意识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进而,通过对新生代建筑师成长、教育背景的讨论,总结其实践活动的整体特点和其中蕴含的对个人价值的诉求。这种诉求是通过多元的“语”和现实的“境”展示出来的,即新生代建筑师多元的实践方式和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回应态度,而透过对这些“语”“境”中包含的具体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建筑师对建筑师身份的探寻、对建筑学科话语边界的拓展和努力在国际建筑话语体系中建立属于自己话语权的强烈意愿。
机遇与挑战
中国建筑设计业海外拓展的实践与管见
Opportunities vs. Challenges
On the Oversea Expans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刘晓平 LIU Xiaoping
华建集团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副总建筑师
文章介绍了国际工程承包及设计介入模式,回顾了中国建筑设计从施工总包引导的DB海外项目设计模式,进入联合投标参与国际竞争的海外项目EPC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作者结合自身海外项目设计实践体会,总结了中国设计团队在海外实践的机遇与挑战,并对中国设计企业介入中东和非洲的执业环境作了比较。最后对中国建筑设计走向海外提出了几点展望和建议。
再谈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化
Revisit 'Going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anies
李武英 LI Wuying
《建筑时报/设计》 主编
方晔 FANG Ye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副总经理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建设市场进入下行期,“走出去”与国际化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全面响应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多年的高速成长使企业具备了海外拓展的条件,但也尚存一些短板。
基于海外建筑期刊视角的日本现代建筑国际影响力研究(1950—1989)
Jap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Overseas Architectural Journals
[日]落合友子 著 Tomoko OCHIAI
早稻田大学大学院 建筑系硕士
支小咪 编译 Translated by ZHI Xiaomi
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 研究生
文章从境外建筑期刊的角度,总结并梳理了战后日本建筑近40年的变迁与发展过程。通过与同时期日本国内期刊的内容进行比较,揭示了国际与日本国内媒体对日本现代建筑理解的差异性。并以时代背景为线索,探讨了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观点
当代中国建筑
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审视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Inside and Outside Perspectives
难以复制的中国
It's Not Easy to Copy China. Not Even for China Itself
[荷兰]奥雷 · 鲍曼 Ole BOUMAN
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馆长,曾任荷兰国家建筑协会主任
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思考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美]弗拉基米尔·贝罗戈洛夫斯基 Vladimir BELOGOLOVSKY
纽约“策展项目”创始人,独立策展人,建筑评论家
中国建筑在非洲
China in Africa
[美]罗坤 Cole ROSKAM
香港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
Chinese Architects Tend Towards the World
伍 江 WU Jiang
同济大学 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浅谈建筑教育的国际合作
Some Brief Notes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李振宇 LI Zheny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壮建筑
A Heavy-light Manifesto
张永和 Yung Ho CHA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非常建筑 主持建筑师
观察中国当代建筑国际影响力的五条线索
Five Threads Tracing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张利 ZHANG Li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建筑》主编
大舍的国际交流小史
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t the Atelier Deshaus
柳亦春 陈屹峰 LIU Yichun, CHEN Yifeng
大舍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不去西方实践就谈不上文化影响力
Without Practicing in the West, the Cultural Influence is Non-existent
马岩松 MA Yansong
MAD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专题:中西对话建筑更新
建筑作为生活的介质
中西当代建筑更新案例展
Architecture Set: Everyday Life Prepositions
Context in Dialogue of Spanish and Shanghai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田唯佳 TIAN Weijia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建筑作为生活的介质》展览 策展人
[西]冈萨雷斯 Placido Gonzalez MARTINEZ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建筑作为生活的介质》展览 策展人(本文通讯作者)
“建筑作为生活的介质”是此次中西当代建筑更新案例展的主题,意在以具体建成作品为媒介,挖掘建筑作为连接物的价值,展示西班牙和上海当代建筑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与思考。参展作品既有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建造,也有实验性的材料探索,它们试图提炼和表现建筑本体和其所处的城市、社会、政治、生产环境之间密切的关系。这些案例在不同的背景包裹下,纷纷参与着城市空间、生产空间和居住空间的建设。正是这些参与的过程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展览展示和讨论了这些建筑实践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种种联系,以及在“遗产再利用”这个大命题下,西班牙和中国的当代实践能够一起分享的相似经验。
关于建筑与设计的人类学碎片
对话蒲园陈宅改造
Anthropological Fragments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On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the Chen Residence
陈晋 CHEN Jin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讲师
宋玮 SONG Wei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后(本文通讯作者)
文章不仅记录了业主与建筑师针对蒲园陈宅改造项目的一次对话——面对同一项目时的不同身份决定了两人思考与立场的差异,甚至冲突;也是一位人类学者与一位建筑学者的对话——两人将该项目作为介质,讨论了建筑、建筑师、设计等话题在不同历史社会进程中所体现出的多样性。
日常建筑
MEDIOMUNDO建筑事务所
Everyday Life Architecture
MEDIOMUNDO Architects
[西]玛塔 · 佩雷格林 著 Marta PELEGRíN
建筑师,博士,MEDIOMUNDO建筑事务所 合伙人,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西]费尔南多 · 佩雷斯 著 Fernando PéREZ
MEDIOMUNDO建筑事务所 合伙人,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与可持续城市硕士
万琦睿 译 Translated by WAN Qirui
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 建筑学博士候选人
田唯佳 校 Proofread by TIAN Weijia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建筑作为生活的介质”展览的主题为:日常经验作为创造性建筑设计实践与训练中不可缺失的要素。相比21世纪初期以来的设计模式,“建筑作为生活的介质”提出了一种新角度——在务实的同时,又抱着批判且诗意的态度来看待建筑实践。从对施工和材料的实验与整合出发,形成跨学科思考建筑的框架:包括技术人员、市民、机构在内的多方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与建造者充分整合起来。MEDIOMUNDO建筑事务所的作品正是这种设计策略的体现。其作品结合了思考与实践,归纳出一种建筑作为介质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