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人工智能”与“建构”两个词的组合有种特别的张力。这种张力来源于前者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有着宏大但不可预知的前景,以及后者最终回归物质的表达,二者同样表达了当下建筑学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重新理解当下技术与建造文化的情境,继而在二者之间建立关联,是构想本期“人工智能建构”主题的初衷。2024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人工智能建构”主题论坛邀请了来自建筑历史与理论、设计实践等不同领域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建筑师共同参与讨论。现场讨论在激发新的想法与认识的同时,也催生了邀请当天参与的嘉宾为本期《时代建筑》主题撰写文章的想法。
马里奥·卡尔波通过建构与人工智能两条线索,分析技术逻辑转变过程,指出人工智能在当下的工作逻辑与生产潜力。王骏阳梳理了从经典建构到智能建构的建筑学观念转变,强调以结构和建造作为核心价值的建构立场,继而提出了未来智能建构的文化、社会属性问题。袁烽以性能化建构作为理解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突破口,设想了一种基于流程的智能建构框架,以打破生成式设计风格化倾向的桎梏。伊曼努尔·许以“神经建构”诠释人工智能时代的建构议题,论述了人工与原真、再现与表征、几何投影空间与潜空间等几对核心概念,通过作品“神经人造物黑”形象地说明了神经建构的生成过程。在上述文章的基础上,安·贝恩从建构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在材料、建构、技术之间建立了新的时间周期与理解路径,倡导一种“激进建构”。最后,周渐佳回顾了“人工智能建构”主题论坛,在还原现场的讨论议题之外,指出在人工智能与建构之间存在的不可计算/可计算、先验/生成形式和唯一/复合认知主体三对核心关系的转变,以此理解“人工智能建构”中的祛魅与返魅。
专题栏目以“机制与空间”为主题,聚焦全球视域下的跨境基础设施。廖橙通过对广九铁路所连通的车站、展会等外贸基础设施的分析,结合跨境过程中参会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形象的空间认知,阐释了穗港一线双城的历史景观。陈科豪、谭峥、许泽冰聚焦1982—1989年期间皇岗口岸及其所延伸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探讨国家与资本在边界枢纽规划中的角色。曹笛、肖靖等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尼日利亚莱基港建设的过程与成效为切入点,探讨中方在港口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联动效应及模式可行性。
设计作品栏目刊登了浙江慈城抱珠楼、广东吴川市吴阳文化站、浙江安吉余村村宅改造、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文化馆四个项目。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刊出谭刚毅教授团队对“三线”时期“二汽”工业建筑的系列研究文章之一《三线建设时期“二汽”厂房建造技术的在地化探索:以〈红卫厂单层工业厂房统一构配件图集〉为例》和李海清教授的《空间示范- 知识拓展-人才培养:从东南大学核心区建筑看大学设计院与建筑教育的关联机制》两篇文章。
本期杂志特别邀请了袁烽教授、周渐佳博士作为客座主编,感谢他们在主题栏目策划、组稿和审稿方面的重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
人工智能建构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5 / 刍议自主性理论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危机与重建 / 慕晓东
人工智能建构
6 / 人工智能建构,或建造技术的文化之战 / [意] 马里奥·卡尔波 著 周渐佳 译 罗旋 校
14 / 建筑学:从经典建构到智能建构 / 王骏阳
28 / 人工智能性能化建构――增强还是祛魅? / 袁烽 何政承 白亦雄 许心慧
36 / 神经建构 / 伊曼纽尔·许 著 梁芊荟 译 张润泽 周渐佳 校
44 / 建筑中的建构生态――转换中的批判视角 / [ 丹麦]安·贝恩 著 罗旋 译 安太然 校
50 / “人工智能建构”主题论坛回顾 / 周渐佳
全球视域下的跨境基础设施:机制与空间
54 / 形塑外贸基础设施:跨境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广九铁路与广交会 / 廖橙
60 / 基础设施与边界术略:作为边界焦点的皇岗口岸及其延伸(1982—1989 年) / 陈科豪 谭峥 许泽冰
67 / “一带一路”指引下的尼日利亚莱基港建设:地域与环境驱动的设计、技术与模式创新 / 曹笛 王文帅 陈泽 肖靖 张彤彤 [ 尼日利亚] 谢里夫
设计作品
72 / 星空木殿:慈城抱珠楼设计回溯 / 王灏
82 / 吴林寿回乡盖新屋2:从“父母之家”到“吴阳客厅” / 田瑞丰 徐好好
90 / 共有与重构:浙江安吉余村村宅改造 / 杨剑飞 梁俊
96 / 基于材料物性的建造实践: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竹文化馆 / 董建宁 任力之 段琳娜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02 / 三线建设时期“二汽”厂房建造技术的在地化探索:以《红卫厂单层工业厂房统一构配件图集》为例 / 谭刚毅 曹筱袤 高亦卓
112 / 空间示范- 知识拓展- 人才培养:从东南大学核心区建筑看大学设计院与建筑教育的关联机制 / 张祺 李海清
设计研究
120 / 基于视觉传达视角的近现代中国体育建筑形态设计研究 / 宗轩 许嘉诺 汤朔宁
131 / 更“绿色”的建筑设计思考: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一原创工作室可持续实践案例解析 / 苏昶 谭春晖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人工智能建构,或建造技术的文化之战
AI Tectonics, or the Culture Wars of Building Technology
[意]马里奥·卡尔波 著 周渐佳 译 罗旋 校
Mario CARPO, Translated by ZHOU Jianjia, Proofread by LUO Xuan
摘要 文章将建筑学中经典的建构议题置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技术逻辑转变过程中,以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的出版、数字流线型为代表的无缝视觉风格的兴起以及离散构件逻辑的倾向作为重要节点,总结了过去30年中计算性工具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历程。文章进一步指出,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逻辑及潜力与前一阶段有着根本的差异。在尝试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及结果之前,首先应想清楚: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在此基础上,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建筑学
从经典建构到智能建构
Architecture
From Classical Tectonics to AI Tectonics
王骏阳 WANG Junyang
摘要 文章梳理了从经典建构到智能建构的建筑学观念转变,试图展现无论是经典建构的“过去”,还是智能建构的“未来”,都有可能建立一种以结构和建造为核心价值的建构立场。在一定意义上,这与建筑作为“最为物质的艺术”的特性相关。在这一立场之外,文章最后提出了建筑学中智能建构的文化内在性,以及未来的社会性智能建构的文化范式问题。
人工智能性能化建构——增强还是祛魅?
AI Performance Tectonic: Enhancement or Disenchantment?
袁烽 何政承 白亦雄 许心慧
Philip F. Yuan, He Zhengcheng, Bai Yixiong, Xu Xinhui
摘要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建筑设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设计过程中的算法“黑箱”“数据孤岛”“模型孤立”等问题极大程度制约了设计流程的透明性与协同性,造成建筑设计本体环节之间的割裂,以至生成式设计呈现出流于形式主义的倾向。文章通过性能化建构来揭开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的神秘面纱,旨在构建一种“流程化”的智能建构框架,将人工智能设计思路从设计“静态对象”转变为设计“动态流程”,以此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打破生成式设计的“风格化”桎梏,并在“众脑、同驱、共存”多主体协同的设计思维中,实现流程驱动下的“几何–性能–建造”耦合,推动生成式设计迈向“物质空间”的数字未来。
神经建构
Neural Tectonics
伊曼纽尔·许 著 Immanuel KOH 梁芊荟 译 张润泽 周渐佳 校
Translated by LIANG Qianhui, Proofread by ZHANG Runze, ZHOU Jianjia
摘要 文章以“神经建构”的概念诠释人工智能时代的建构议题。在传统的建构话语中,诗意是通过材料的组合来呈现的;而神经建构则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训练数据集的语义来呈现的人工合成的诗意。围绕着人工与原真、人造物等概念,文章触及了对建筑学和计算机十分重要的议题,包括再现/表征,几何投影空间/潜空间,并且以作品“神经人造物黑”解析这一过程。神经建构寻求一种AI原生建筑,它基于AI的生成逻辑,而非对建筑风格的模仿与消费,也推动了一种对“深度人工性”的思考。
建筑中的建构生态——转换中的批判视角
Tectonic Ecologies in Architecture
[丹麦]安·贝恩 著 罗旋 译 安太然 校
Anne BEIM, Translated by LUO Xuan, Proofread by AN Tairan
摘要 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显而易见。建筑师和工程师必须直面一些核心问题:如何把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则?如何参与建筑工业与相关产业,以及如何通过新的建造方式支持可持续的建成环境?如果不做改变,沿用现有实践模式的创新设计和技术恐怕无法为我们提供需要的答案。建构则提供了一种审视、反思并修正对材料、建造技术与施工实践的理解的路径,同时反思建造传统、工艺智慧、工业化生产的潜力还有数字技术。文章以“建构生态学”为路径,批判性地探讨了建筑学中的这一问题。
“人工智能建构”主题论坛回顾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tonics" Forum Review
周渐佳 ZHOU Jianjia
摘要 2024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人工智能建构”主题论坛邀请了来自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教育、建筑实践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围绕人工智能与建筑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文章是对当天讲座与讨论环节的回顾,提取了讨论中包括风格、人造物、数字建构在内的核心问题,并围绕随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可计算性、形式生成以及主体问题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