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建筑图像既是建筑师专业工作的媒介,也是建筑历史研究的对象。2023年末在同济大学召开了“建筑历史教学与书写中的图像”国际研讨会,百余位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讨论。本期主题“建筑图像的力量”选择其中部分代表性的论文,分享一些有深度,同时又别开生面的学术成果,以期引发学界更多讨论。
卢永毅的文章基于对建筑图像研究的多重意义进行回溯,并援引元图像理论以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奥克斯林的文章追溯柯布西耶著作中的图像使用,讨论20世纪建筑媒介中图像的新特征;“绘图之事”介绍了2012年建立的同名公益机构在建筑图像收藏和研究方面的多种工作;王惠平的文章讨论建筑师手稿在设计研究中的独特价值;赵越和王雨林的文章分别从不同的研究案例分析现代建筑在确立的过程中摄影术、大众媒体及现代艺术的作用;王凯和王颖的文章讨论了在安德森档案中发现的另一种图像——图解——及其背后的宏大思想史研究计划。
近期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中出现的社区动拆迁与城市再开发现象引起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期专题栏目“老城厢与城市更新”针对这一话题,邀请了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李彦伯基于近期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研究与实践,对其中的多元议题进行梳理;张劭祯和李颖春的文章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对金家坊片区进行深度研究,呈现出老城厢城市空间的历史特征;葛天任和代琛的文章则从“空间正义”的角度,讨论存量更新时代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设计作品栏目刊登了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上海外滩老市府大楼、巴西圣保罗市艺术广场四个项目。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刊出《现代主义的跨文化流动与转译:前川国男的“公寓别墅”——上海碧萝邨(1939—1941 年)》和《科学技术与建筑教育: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早期建筑教学探索(1794—1815年)》两篇文章。
本期杂志特别邀请了卢永毅教授作为客座主编,感谢她在主题栏目策划、组稿和审稿方面的重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建筑图像的力量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5 / 从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谈空间、建筑与投影映射 / 傅厚苇
建筑图像的力量
6 / 图像的力量:论建筑史教学与编撰中的图像意识 / 卢永毅
14 / 文字/图像与情感:“向”勒 · 柯布西耶“学习” / [瑞士]沃纳·奥克斯林 著 赵越 译
19 / 绘图之事 / [英]尼尔·霍布豪斯 [英]马修·佩吉 著 郑安淇 译 王凯 校
26 / 绘图作为一种设计过程 / [德] 王惠平 著 王雪睿 陈泊霖 译
30 / 《一小时建筑》漫游 / 赵越
38 / 摄影的重述:康策特和林西《景观与工程结构》中的罗贝尔 · 马亚尔桥梁照片 / 王雨林
50 / 两幅图解的思想史解读:重访斯坦福 · 安德森的一个未完成计划 / 王凯 王颖
专题:老城厢与城市更新
56 / 城市更新辨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上海实践 / 李彦伯
61 / 基于“形态发生单元”的复杂历史环境空间认知:以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片区为例 / 张劭祯 李颖春
68 / 人民城市权:城市更新的空间正义及其实现路径 / 葛天任 代琛
设计作品
72 / 内蒙古边地建筑实践中的被动式通风:以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等为例 / 吕昱达 龙梓熠 阎梓崴
80 / 钢结构装配式建造与传统的表达: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设计 / 朱亦民
86 / 成为外滩的新会客厅:上海外滩老市府大楼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 蒲仪军 李初晓
92 /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改造提升:以巴西圣保罗市艺术广场为例 / 于云龙 孙小晶 潘思如
建筑创作
102 / 气候适应的被动生成与在地文化的主动呈现:海南省三沙市文体馆设计 / 苏恒 邹子敬 江立敏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08 / 现代主义的跨文化流动与转译:前川国男的“公寓别墅”——上海碧萝邨(1939—1941年) / 刘刚 江衍睿 侯雅洁 沈泽宇
116 / 科学技术与建筑教育: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早期建筑教学探索(1794 —1815年) / 钱锋 赵霖霖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图像的力量论建筑史教学与编撰中的图像意识
Power of Images
Pictures in Writing and Teach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卢永毅 LU Yongyi
摘要 建筑图像贯穿于建筑活动从构思、交流、决策到传播的所有过程。历史上的建筑图像种类多样,留存丰富,是建筑知识和理论思想的重要形式和文化遗产,在建筑史教学和编纂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者基于多年从事西方建筑史教学积累的部分知识和观察思考,汲取专题文章中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就图像如何作为建筑再现、如何经历流变、如何反映设计过程、如何成为观念表达乃至理论阐释的媒介作回溯性论述,同时借鉴元图像理论话语展开关联讨论,为推动新时代的建筑图像理论建设做出一点尝试。
文字/图像与情感“向”勒·柯布西耶“学习”
Text/Image – Emotions"
Learning from…" Le Corbusier
[瑞士]沃纳·奥克斯林 著 赵越 译
Werner Oechslin, Translated by Zhao Yue
摘要 文章围绕勒·柯布西耶的经典著作《走向新建筑》,探讨了图像在现代艺术与建筑史中多样、广泛和持久的介入及影响,揭示了图像作为一种重要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动态关系。
绘图之事
Drawing Matter
[英]尼尔·霍布豪斯 [英]马修·佩吉 著 郑安淇 译 王凯 校
Niall Hobhouse, Matthew Page Translated by ZHENG Anqi, Proofread by WANG Kai
摘要 “绘图之事”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慈善机构,总部设在英国。它收藏了二三万幅建筑和设计图纸,为设计领域的多样化讨论提供了一个平台。该组织摒弃了传统的收藏规范,强调设计的过程和跨地域、跨时代的包容性。它通过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与全球教育机构合作,并通过在线资源和出版物提高可访问性。文章深入探讨了“绘图之事”在建筑教育和策展方面的创新方法,强调了图纸在理解建筑概念和历史方面的教学价值。
绘图作为一种设计过程
Drawing as a Process
[德] 王惠平 著 王雪睿 陈泊霖 译
Wilfried WANG,Translated by WANG Xuerui, CHEN Bolin
摘要 尽管数字技术日益普及,绘图作为一种传统手段,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强调将绘图作为一种设计过程,即绘图不仅是表达设计思想的工具,更是反思、自我批评和深入理解建筑目的与组织的方式。通过对佩雷兄弟、阿道夫·路斯、艾琳·格雷、西格德·莱韦伦茨等建筑师绘图过程的分析,文章揭示了绘图在捕捉设计灵感、确证设计结果、作为设计论述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小时建筑》漫游
A Tour of One Hour Architecture
赵越 ZHAO Yue
摘要 1928年,艺术与建筑评论家阿道夫·贝内出版了一本名为《一小时建筑》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将多种图像与简短文字对页放置,意图向公众快速说明一种“新”而“好”的居住和生活方式。通过追踪这些图像的生产和流通背景,文章试图勾勒欧洲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建筑图像传统,同时揭示现代主义神话所掩盖的历史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摄影的重述
康策特和林西《景观与工程结构》中的罗贝尔·马亚尔桥梁照片
Restatement in Photography
Photos of Robert Maillart’s Bridges in J. Conzett and M. Linsi’s Landschaft und Kunstbauten
王雨林 WANG Yulin
摘要 文章首先回顾了现代主义以来以摄影为媒介的马亚尔桥梁的接受历程,介绍了瑞士工程师康策特和摄影师林西的展览和图书《景观与工程结构》。结合封皮的苏兰孙斯桥照片,作者阐述了康策特以“工程结构”与“景观”为视角,对瑞士工程传统的新认识。之后,着重分析了书中3座马亚尔桥照片,阐明康策特借林西的摄影对马亚尔作品的重述,即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认识的瑞士地方当代阐释。最后,讨论了林西的摄影和两人的调研,关注设备、拍摄和冲印等技术内容与最终产物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摄影的美学要求和技术要求在建筑/工程理念传达中所起的直接且基础的作用。
两幅图解的思想史解读
重访斯坦福 · 安德森的一个未完成计划
On Two Diagrams from Anderson's Archives
An Unfinished Project of Stanford Anderson
王凯 王颖
WANG Kai, WANG Ying
摘要 在初步查阅斯坦福·安德森(Stanford Anderson)档案的过程中,一个追溯至20世纪60—70年代的箱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中存放的文件围绕着一项1977年的ACLS研究项目申请,背后是一个未完成的宏大建筑史学史/思想史研究计划。这部分研究档案中的内容与那些为人熟知的研究项目不同,在安德森生前似乎并未来得及完成,因此也从未完整发表过,其中的部分思想仅在他的一些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文章围绕对其中两幅图解的解读,尝试介绍并在当时的思想史背景中理解这个计划,进而将这一计划作为理解安德森整个学术生涯隐藏线索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