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在存量时代的背景下,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建筑行业内践行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作为建筑中存续时间最长的要素,结构构件及材料的再利用是一个充满潜力的研究方向,适应于大量的非遗产类存量建筑。工程界在该领域已有一定探索,但在建筑界,其对设计的启发尚未获得重视。结构构件在新旧建筑之间的流转,要求对拆解和建造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和策划,并为建筑材料及形式的新生创造契机,这孕育着历时性的设计新范式。本期杂志推出“结构构件的再利用”这一主题,期冀对国内相关建筑设计及理论的发展有所推动。在主题文章中,王帅中、赵寒冰的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以结构构件为载体的循环建造方法,探讨废旧建筑构件在新建筑中的再利用可能性。马里奥·林克和霍博·帕奎的文章关注建筑的适应性与材料和构件的可移动性,并提出了建筑的多孔性和渗透性等概念,以此来理解建筑再利用的多种方式。吴佳维和皮亚·西门丁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瑞士建筑师芭芭拉·布瑟及其团队在近30年的持续探索中所开发出的一种低碳建筑更新模式。马里奥·林克和亚历山德罗·特里尼的文章以两个设计建造工作坊为例,讨论了如何通过基于可用性的设计和行动,反思在建筑教育中增进可持续建造的能力。余梓梁和袁嘉悦的文章通过对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中构件轨迹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建筑再利用过程中人以及物之间的关联网络的重构,从而提出建筑循环的新的可能性。吴昌亮、张弛、沈宇驰等人以一个采用互承式节点的木结构网壳设计为案例,采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探索了中国传统木结构适应性再利用的一种可能性。李阳芝、王帅中基于机器人和数字技术对砖块回收再利用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探讨。在小专题“城市遗产的经验性实践”中,潘岩的文章以具体的、具有普遍性的老城更新项目作为实践对象,探讨在科学化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架下,保持体验,重现文化去符号化,回归生成性机制的重要路径。许晔的文章关注城市遗产的微观政治,考察空间场所从物理层面衰败到社会层面活跃生长的过程。蒋文德的文章重点分析了英国弹性的规划许可制度。本期的设计作品栏目介绍了临界工作室的福田中学新校园,阮昕的上海交大设计大楼改造项目,杨志疆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卜冰的柘林镇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维亚景观的林隐轩(上海田林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在历史与理论栏目中,李兴钢、侯新觉的文章围绕北京电报大楼的设计及其历史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设计教学研究栏目刊登了两篇介绍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与研究生设计教学的文章。本期杂志的主题文章栏目邀请了青年学者王帅中作为客座主编,在此感谢他为栏目的策划和组稿所做的重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结构构件的再利用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5 / 控制还是算法:如何看待今时互联网“大厂”的总部及园区兴建?/ 谭泊文 闫晓露
结构构件的再利用
6 / 结构的“夺用”:以设计为导向的结构构件再利用策略 / 王帅中 赵寒冰
16 / 层织时间的建筑:建成环境的永久性再利用设计 / [德]马里奥·林克,[比]霍博·帕奎 著 韩雨晨 译
22 / 面向循环经济的建筑更新模式:芭芭拉·布瑟的先锋实践 / 吴佳维 [瑞士] 皮亚·西门丁格
30 / 营造与反思的建筑师:再利用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建造工作坊教学实践 / [德]马里奥·林克 [瑞士]亚历山德罗·特里尼 著 林凯逸 徐铎轩 译
34 / 建筑再利用中人与物的关联网络的重构: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中的构件轨迹 / 余梓梁 袁嘉悦
39 / 基于木结构正向适配技术的建构研究:以互承式空间网壳结构为例 / 吴昌亮 张弛 沈宇驰 叶慧仪 何子俊
44 / 废料焕新:机器人与数字技术驱动的砖块循环再利用 / 李阳芝 王帅中
专题:城市遗产的经验性实践
52 / 重返经验性城市:以绍兴柴场弄有机更新设计为例 / 潘岩
60 / 风化、多孔性、反保护:对城市遗产的三个提问 / 许晔
65 / 历史元素与空间经验在规划制度中的体现:英国弹性的规划许可制 / 蒋文德
设计作品
70 / 基座与楼台:福田中学新校园 / 王路
76 / 设计大楼凭栏问答:阮昕×庄慎二人谈 / 阮昕 庄慎
86 / 乡土筒仓的空间重塑:广东开平先锋天下粮仓书店设计 / 杨志疆
94 / 从城市设计开始:柘林社区中心建筑设计思考 / 卜冰
102 / 第三种线条:水杉林中的上海田林公园林隐轩 / 朱宇晖 张茗萩 郑晓義 黄怡群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10 / 永不消逝的电波:北京电报大楼学习札记 / 李兴钢 侯新觉
设计教学研究
118 / 实践建筑师参与建筑学本科阶段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以同济大学建筑系三年级第一学期专题设计Ⅰ为例 / 扈龑喆 谢振宇 张婷 陈筱妍
124 / 建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 邓丰 董屹 文小琴 赵颖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结构的“夺用”
以设计为导向的结构构件再利用策略
Structural "Spolia"
Design-Oriented Strategies for Structural Components Reuse
王帅中 赵寒冰
WANG Shuaizhong, ZHAO Hanbing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建筑构件的循环再利用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四个部分——背景阐述、结构“夺用”的历史回溯、全球前沿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以及中国当前的机遇和挑战,系统性地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循环建造方法,即以“结构构件”为载体,采用“等效”或“升级”再利用手段,探索废旧建筑构件在新建筑中的再利用可能性。文章不仅强调了其环境效益的价值,更强调了其在设计层面的潜力,从而从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入新的视野与手段。
层织时间的建筑
建成环境的永久性再利用设计
Buildings as Woven Time Layers
Designing the Permanent Reuse of Our Built Environment
[德]马里奥·林克 [比]霍博·帕奎 著 韩雨晨 译 王帅中 校
Mario RINKE, Robbe PACQUéE, Translated by HAN Yuchen, Proofread by WANG Shuaizhong
摘要 正如人与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建筑也应同样是可变的。文章探索了建筑设计中可变性需求的这一新视角,关注适变性与材料的可移动性。作者讨论了通过建筑的多孔性和渗透性来概念化建筑,以理解其提供的空间和连接;还讨论了建筑构件的可移动性,并强调了再利用和改变用途的潜力。这一概念强调了对资源利用更精确的理解,以及对建筑永久和可变的元素与空间之间的区分,并借助多种案例加以说明。大多数承重结构不需要使用可拆卸、可重复使用的构件,因为它们可以在原位保持不变。但是,其他所有柔性层都应具备可未来再利用的特质。由此,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且需延伸至长期的设计合作中。
面向循环经济的建筑更新模式
芭芭拉·布瑟的先锋实践
Building Renovation Paradigm Towards Circular Economy
Barbara Buser's Pioneering Practice
吴佳维 [瑞士] 皮亚·西门丁格
WU Jiawei, Pia SIMMENDINGER
摘要 建筑物整体及构件的再利用能够显著降低环境影响。瑞士建筑师芭芭拉·布瑟和她的团队经过近30年的持续探索,开发出一种低碳的建筑更新模式:通过空间配型以最小化干预再利用既有建筑,通过构造容差最大化利用既有材料与构件,通过搭建行业平台连通建筑业各类相关人员促进循环建造进程。文章围绕这一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若干改造项目,还原这一低碳建造模式的系统化过程,最后指出这一范式转换所蕴含的建筑学本体价值。
营造与反思的建筑师
再利用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建造工作坊教学实践
The Making and Reflecting Architect
Learning Through Design & Build Workshops for an Age of Reuse
[德]马里奥·林克 [瑞士]亚历山德罗·特里尼 著 林凯逸 徐铎轩 译
Mario Rinke, Alessandro Tellini, Translated by LIN Kaiyi, XU Duoxuan
摘要 在建筑教育中发展材料素养对于未来的可持续设计实践至关重要。建筑师在建成环境的塑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方法必须适应资源有限的现实以及循环建造的需要,因此需要新的方法为新一代建筑师的培养提供全面的教学框架。文章以两个设计建造工作坊为例,讨论了如何通过基于可用性的设计和行动,反思在建筑教育中增进可持续建造的能力。通过使用再生材料和有争议的场地,学生们同时与社区、更多元的建筑材料以及他们作为建筑师的角色互动。
建筑再利用中人与物的关联网络的重构
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中的构件轨迹
Reconstructing Networks Among Humans and Things in Architectural Reuse
Trajectories of Components in the Japan Pavilion at the 17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余梓梁 袁嘉悦
YU Ziliang, YUAN Jiayue
摘要 在前工业时代,日本的木建筑受到中国影响,通过对单一木构件的更替和转用,从局部出发更新整体,以谋求建筑的存续。这种柔软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东方思维在可持续发展社会中获得了新的讨论价值。文章通过对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中构件轨迹的研究,从物的本体性质与构成、建筑的生产和循环体系,以及相关社会角色的再定位三个方面,阐明了建筑再利用过程中人以及物之间的关联网络的重构,总结了该网络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语境之下建筑循环的新的可能性。
基于木结构正向适配技术的建构研究
以互承式空间网壳结构为例
Reuse-constrained Timber Stru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udyA Case Study on Reciprocal Spatial Frame Structure
吴昌亮 张弛 沈宇驰 叶慧仪 何子俊
WU Changliang, Zhang Chi, Shen Yuchi, Ye Huiyi, He Zijun
摘要 文章以一个采用互承式节点的木结构网壳设计为案例,采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探索了中国传统木结构适应性再利用的一种可能性。通过集成算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该研究将木结构构件库与矢量图形静力学(VGS)工具相结合,实现了在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元素再利用与新材料融合的最优化。该研究创新性地结合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和3D打印技术,验证了所提方法在物理模型和真实建造过程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正向适配设计和互承式节点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木结构再利用的效率和结构性能,为传统木结构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废料焕新
机器人与数字技术驱动的砖块循环再利用
Revitalizing the WasteBrick Recycling Driven by Robotics and Digital Technology
李阳芝 王帅中
LI Yangzhi, WANG Shuaizhong
摘要 近年来,全球对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关注日益高涨,政府积极推动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浪潮深刻影响了建筑行业,机器人、3D扫描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自动化材料回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该研究针对砖块回收再利用,探索了基于3D扫描和计算机视觉的分类与重建方法,结合参数化设计工具和机器人技术,通过Abaqus C3D8实体单元结构分析进行多次迭代优化,对比不同砌法的结构和拟合度,提供多种再利用设计选项。最后,通过机械臂进行回收砖块的组装实验。这一流程不仅促进了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为自动化砌筑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