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当代中国的特色发展路径决定了新城新区和巨型城市项目在中国城镇景观中的压倒性地位。中国的9亿城镇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规划和设计的新城新区之中。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卫星镇和工矿新城,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城市新中心CBD、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城,以及近些年来的高铁新城、空港新区、生态低碳新城等等,这些新城新区无一不在提供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塑造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都市文化和城市空间。本期主题试图追溯新城新区设计的理想原型及其在全球城市化空间中的迁徙和变化,探讨制度、资本与社会文化对其空间逻辑的影响。
林中杰从历史与批判的角度追溯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规划及其开发历程的若干历史节点,分析新城城市设计在场所和形象营造方面的双重作用。侯丽着眼于总结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目标与设计理念互动之下的新城建设实践,以深圳华侨城作为个案去探究田园城市设计理念的全球传播与地方转型。周颖追溯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西九龙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利用填海造地打造从基础设施到旅游文化,再到以公共利益为文化载体的超大城市项目的发展谱系。司徒安卓通过对20世纪末的美国加州尔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深圳和当代新加坡三个创新型新城的考察,探讨了新区城市设计中经典“创新基因”可能的作用与传承。乔纳森·巴奈特聚焦巴塞罗那绿色城市更新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揭示了将城市街道改造为绿色开放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径。
专题“UIA奥古斯特·佩雷技术奖回顾”收录了三篇文章。其中,江嘉玮以“现代古典主义在构造与城市之间”为主题,阐述了奥古斯特·佩雷的建筑艺术理念;余君望、王雨林以“从结构本体走向物质建构”为主题,对UIA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进行了综述;袁烽与马里奥·卡尔波以“从奥古斯特·佩雷到建筑智能建造”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谈。设计作品栏目刊登了“林盘云眼”成都大邑乡村邻里中心、杭州玉鸟流苏小镇中心(大谷仓)、深圳南海小学改造这三个项目。在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中,董斯静、彭怒的文章对同济大学电工馆双曲砖拱的技术价值和设计价值进行了讨论。
本期杂志特别邀请了侯丽、林中杰两位教授作为客座主编,感谢他们在主题文章策划、组稿和审稿方面的重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
新城新区巨型城市设计的回顾与反思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5 / “玉林颂”:今天的独立设计空间如何形成一种民间指向?/ 谭泊文
新城新区巨型城市设计的回顾与反思
6 / 苏州工业园区:模范新城30年变迁 / [美] 林中杰
14 / 树、丘陵和没有红绿灯的丁字路:深圳华侨城的花园城市模式溯源 / 侯丽
20 / 社会主义城市概念的演变:中国式发展道路综论 / [俄]菲奥多尔·库德利亚夫采夫 著 [俄]卡玉德 杨力恺 译 刘亦师 侯丽 校
34 / 西九龙开发:基础设施与文化发展之间 / 周颖 著 付菀琳 译 肖靖 校
42/ 创新型新城的城市设计“基因”:新区的城市设计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未来的工作模式 / [美]司徒安卓 著 邱嘉玥 译
50 / 巴塞罗那的绿色城市更新 / [美] 乔纳森·巴奈特 著 夏成艳 译 [美]林中杰 校
专题:UIA奥古斯特·佩雷技术奖回顾
54/ 现代古典主义在构造与城市之间:奥古斯特 · 佩雷的建筑艺术理念与实践路径 / 江嘉玮
64 / 从结构本体走向物质建构:UIA奥古斯特 · 佩雷建筑技术奖综述 / 余君望 王雨林
74 / 从奥古斯特·佩雷到建筑智能建造:袁烽与马里奥 · 卡尔波的对谈 / 马里奥·卡尔波 袁烽
设计作品
80 / 几何拓扑与数智建造:“林盘云眼”成都大邑乡村邻里中心设计 / 袁烽 王世同 高伟哲
88 / 水的思想:玉鸟流苏小镇中心“大谷仓”评述 / 吴洪德
96 / 走向另一种结构:深圳南海小学校园焕新中的棚架“辞典” / 徐亮 朱竞翔 何婧 王帅中
建筑创作
104 / 山水之间有灵石:开化公共文化客厅的关系建构 / 郭晔 王记成 谭雅秋
110 / 共享的巨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计初探以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为例 / 徐甘 文小琴 曾群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18 / 技术赋形:从中国双曲砖拱技术的演进再论同济大学电工馆/ 董斯静 彭怒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苏州工业园区:模范新城30年变迁
Suzhou Industrial Park:Thirty Years of Transformation of a Chinese Model New Town
[美] 林中杰
LIN Zhongjie
摘要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转向积极的城市化道路以来新城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文章从城市设计历史与批判的角度追溯了工业园区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若干方面,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剖析几个普遍性问题:如何认识新自由主义时代的新城,它们在中国有何特殊性?90年代初的这一波新城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外方有何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新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像“邻里单位”这样的西方概念如何落地?新城市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场所营造和形象营造在工业园区的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文章分析这些问题在城市发展和转变历程中的呈现和产生的利弊,力图为当前转向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时代后新城发展的方向提供启示。
树、丘陵和没有红绿灯的丁字路:深圳华侨城的花园城市模式溯源
Trees, Hills, and Winding Roads:Tracing the Origins of the Garden City Model at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
侯丽
HOU Li
摘要 极具热带特征的丰富的多层次城市绿化、起伏有致的自然地形、人性化尺度的道路带来饶有趣味的步行体验、组团功能各异却共存共荣,这是深圳华侨城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华侨城集团卓越的片区综合开发能力的展示。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单一企业开发的知名“花园城市”、深圳的“城中之城”,深圳华侨城的空间特征的形成,既源于早期设计师和开拓者对自然的尊重与喜爱、对新加坡花园城市原型的追随、对桥头堡式良好投资环境的塑造,也源于经济地理条件的约束、旷日持久的土地产权谈判和开发时机的把握,以及规划方案对长期开发建设的弹性包容和整体把控。通过档案研究与访谈,文章力图总结8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目标与设计理念互动之下的新城建设实践,并以深圳华侨城作为个案,探究其核心的花园城市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素:城市绿化、自然的人工保留、路网和组团组织,以及城市性和公共性的生成。
社会主义城市概念的演变:中国式发展道路综论
Evolution of the Socialist City Concept:Synthesis of China's Track
[俄]菲奥多尔·库德利亚夫采夫 著 [俄]卡玉德 杨力恺 译 刘亦师 侯丽 校
Fedor Kudryavtsev, Translated by Yulduz KADYROVA, YANG Likai, Proofread by LIU Yishi, HOU Li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遗产正在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然而,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城市概念在转移到中国过程中的跨国演变的研究仍然很少。彼时中国城市规划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明确背景与起源的产物。两者在1917年以来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演变中的重要性仍然不明确。文章从苏联相似规划及其原型的早期演变角度,介绍了西安、武汉、洛阳和长春“156项重点工程”的城市及其工业区布局的分析结果,揭示出城市布局和模式的多样性,以及与苏联起源不同的新的工业区空间模型,证明了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城市概念复合的新演变路线,即中国的发展道路。
西九龙开发:基础设施与文化发展之间
Building West Kowloon: Between Infrastructure and Culture
周颖 著 付菀琳 译 肖靖 校
ZHOU Ying, Translated by FU Wanlin, Proofread by XIAO Jing
摘要 香港西九龙如今以其文化区而闻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和戏曲中心等是千禧年来流行的,以标志性建筑为文化引领来驱动的超大城市项目的代表。文章从整体上详细阐述了利用填海造地实现超大城市项目的发展谱系。自2010年以来,该地区因文化场馆的落成而广为人知,然而它最初是以基础设施为开发导向,来确保特别行政区经济繁荣的项目。文章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九龙不同地块的发展联系起来,追溯这一项目从基础设施到旅游文化,再到以公共利益为文化载体的演变过程。
创新型新城的城市设计“基因”:新区的城市设计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未来的工作模式
Urban Design "Genes" of Innovative New Cities:How Should Urban Design of New Cities Adapt in the Face of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 and Future Work Patterns?
[美]司徒安卓 著 邱嘉玥 译
Sol Andrew Stokols, Translated by QIU Jiayue
摘要 文章通过对三例典型的“创新型新城”的考察,即20世纪末的美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深圳和当代新加坡,探讨了创新与新区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新冠病毒传播和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创新型新城的未来将会如何?最近研究表明,鼓励社会融合和偶遇的城市或校园设计,与地区和城市的整体创新产出呈正相关。然而,由于影响创新产出的其他变量(如企业网络、文化和制度)的存在,如何将上述见解转化为城市设计仍旧是一个挑战。其中需要权衡的是:封闭的企业园区可能会提高企业生产力,而“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为地区和城市带来更大程度上的溢出效应,并促进更多公司在该地设立。文章提出了经典的“城市设计创新基因”类型学,包括混合使用、灵活空间、转变以适应产业变迁的能力。文章同时介绍了不断涌现的新型创新区的特征,即居住、工作、娱乐间越来越模糊的界限,创建开放生态系统而非封闭式企业园区,并将数字系统嵌入区域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巴塞罗那的绿色城市更新
The Greening of Barcelona
[美] 乔纳森·巴奈特 著 夏成艳 译 [美]林中杰 校
Jonathan BARNETT, Translated by XIA Chengyan, Proofread by LIN Zhongjie
摘要 文章聚焦于巴塞罗那绿色城市更新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早在伊尔德丰斯·塞尔达的巴塞罗那扩建原始规划中,绿色开放空间就是重要的考量要素。尽管多年来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但巴塞罗那仍一直致力于增加绿色开放空间。通过分析萨尔瓦多·鲁埃达和GACTPAC 提出的超级街区规划,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巴塞罗那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持续重视和实践。超级街区旨在实现绿色城市更新,以扩大公共空间、改造绿色街道以及重新开发工业用地等为主要策略,特别强调将城市街道转变为行人、绿色空间和公共生活优先而非汽车交通优先的开放空间。巴塞罗那的案例揭示了将城市街道改造为绿色开放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其他高密度城市适应新空间需求和增加绿色开放空间提供了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