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广州西关是历史学和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田野。近年来,对西关空间史的研究和以此为基础的城市遗产保护实践更加关注特色鲜明的老街坊,西关的遗产价值通过研究和遗产化的过程不断得到诠释。本期聚焦西关以居住为主的老街坊空间形成的历史过程,梳理一系列根植于西关市民性的老街坊的复甦实践,探讨如何以遗产都市主义的当代视角,更积极地重构公共空间体系,服务于老街坊的日常生活。
冯江、牧骑讨论了在传统街坊、近代街区叠合而成的历史肌理中,以日常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空间体系的重构来实现老街坊的复甦,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遗产都市主义实践路径。顾雪萍、彭长歆梳理了广州西关街坊的空间组织、形态与演变,指出清代“街坊”作为基层社会的组织方式,塑造了西关的交通组织和空间形态,而在民国时期的广州庙产投变、开辟马路等活动弱化了西关街坊组织的功能,重塑了西关旧城的城市景观和空间格局。肖旻、唐颖晋、周冰鸿以空间权属内涵及其开发营造方式为切入点,围绕开街在形塑近代城市中的作用,提出近代西关空间演变的阐释路径。徐好好通过访谈、记录,再现国内外研究者在广州西关开展设计研究和教学的心得。张振华梳理了西关水文化景观“治水、理景、赋文”的历史模式及其演变动力和当代尝试。陈轲、温墨缘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在广州西关的研究与设计实践切入,聚焦其晚年少为人知的新海山仙馆的设计历程,关注作品建成后所面临的现实利用困境。何健翔论述了三个荔湾城市地区的分析设计方法,分别以“(城市)拼贴”“(边界)谱系”“(类型)重制”方式将历史/时间和事件的线索叠合于新的空间构筑和体验当中。庞伟、季晓玲基于荔湾湖公园西北区景观提升实践,讨论了景观的微地理再造设计路径。李芃、幸晔、邢懿、梁海岫通过梳理荔枝湾涌的历史图像与文本,解读河涌与临水建筑的空间关系,探讨象城建筑针对“松绑”的空间关系进行的水畔建筑实践。
本期专题栏目关注“巴西建筑的新与旧”,卡洛斯·爱德华多·科马斯分析了四座世博会巴西国家馆的设计,强调了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形式体系的持久性。于云龙剖析了四个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中的巴西现代建筑,揭示建筑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吉列尔梅·维斯尼克通过分析巴西现代建筑常见的通过架空支柱或宽敞的开放空间将建筑物悬空的普遍做法,探讨这种轻盈形式的做法及其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作品栏目刊登了陶一球纪念馆、余德耀美术馆新馆、铜堡、深圳妇儿大厦改造、言子书院等项目。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刊登了文章《泰山面砖的推广及其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的设计运用》和《技术史视角下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转移演变述略(1970—1985年):以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
本期特别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冯江教授和徐好好副教授担任客座主编,感谢他们基于多年对广州西关的研究与实践积累,在主题策划、组稿与稿件审阅工作中的真知灼见和积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
遗产都市主义:广州西关老街坊的复甦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4 / 跨学科背景下建筑教育体系的转变 / 余佳浩 吴语桐
遗产都市主义:广州西关老街坊的复甦
6 / 广州西关老街坊复甦的路径与行动:兼论遗产都市主义 / 冯江 牧骑
16 / 从“集庙议事”到“庙产投变”:广州西关街坊的空间组织、形态与演变研究 / 顾雪萍 彭长歆
23 / 开街:近代广州西关空间史笔记 / 肖旻 唐颖晋 周冰鸿
36 / “流水宴”:关于广州西关老街坊的多重想象和读解 / 徐好好
42/ 治水·理景·赋文:广州西关水文化景观的塑造与重塑 / 张振华
50 / 历史与当下:莫伯治新海山仙馆的设计历程与现实困境 / 陈轲 温墨缘
56 / 泛化城市中的空间谱系学方法梗概:基于广州荔湾的城市观察与设计行动 / 何健翔
62 / 人、水、建筑之间的松绑 :广州西关水边的房子 / 李芃 幸晔 邢懿 梁海岫
69 / 回归泮塘:从荔湾湖公园西北区景观提升议景观的微地理再造 / 庞伟 季晓玲
巴西建筑:新与旧
76 / 巴西“走出去”:四座世博会国家馆的故事,2020 /1970/1958/1939 / [巴西]卡洛斯·爱德华多·科马斯 著 于云龙 译 [巴西]潘思如 校
84 / 图绘巴西现代建筑: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四种人工地形 / 于云龙
91 / 漂浮的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创造 / [巴西] 吉列尔梅·维斯尼克 著 于云龙 译 [巴西] 潘思如 校
设计作品
102 / 空间的不言之教:陶一球纪念馆手记 / 吴洪德
110 / 互承与共有:余德耀美术馆新馆 / 陈青文 祝晓峰
116 / 崇高、日常与共享:上海“铜堡”的三个片段 / 朱怡晨
122 / “万花筒”的新生:深圳妇儿大厦改造案例评述 / 张轶伟 赵婧凡
130 / 漫步与情境营造:言子书院设计笔记 / 盘育丹 刘霄 杨满思 王人玉
建筑创作
136 / 时间的遗迹: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 / 曾巧巧 李鑫瑞
142 / 场景、空间与营造:宁波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 莫万莉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50 / 泰山面砖的推广及其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的设计运用(1922—1937年) / 朱晓明 吴淑瑜
158 / 技术史视角下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转移演变述略(1970—1985年) 以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 / 肖靖 崔宁 黄俊龙 孙心悦 张彤彤
书评
165 / 风土建筑现代议程及研究导向 《21世纪的风土建筑:理论,教育和实践》书评 / 潘玥
建筑期刊研究
170 / 国家科研资助制度下的建筑学知识生产 以《建筑学报》自科基金论文为观察对象 / 吴茜 顾大庆
178 / 引文分析视角下的建筑学期刊评价困境与对策研究 / 黄婧琳 支文军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广州西关老街坊复甦的路径与行动:兼论遗产都市主义
Heritage Urbanism in Guangzhou:Sai Kwan Old Neighborhoods Rejuvenation
冯江 牧骑 FENG Jiang, MU Qi
摘要 文章聚焦广州西关以居住为主的老街坊,梳理了其形成的历史脉络、遗产空间的特质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回顾了新千纪以来所开展的一系列遗产行动,讨论了在传统街坊、近代街区叠合而成的历史肌理中,如何以更积极的遗产都市主义的当代视角重构公共空间体系和服务于老街坊的日常生活,并结合西关的实践分析了遗产都市主义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和对中国城市遗产保护利用的可能启迪。
从“集庙议事”到“庙产投变”:广州西关街坊的空间组织、形态与演变研究
From Temples for Rallying to Auction Subjects:Spatial Organization, Morphology, and Evolution of Kaifong in Sai Kwan, Canton
顾雪萍 彭长歆 GU Xueping, PENG Changxin
摘要 “街坊”,既是清代广州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的组织方式。一个街坊空间单元即为一个治安自治区域,以街闸作为边界,以街庙作为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庙、同街闸就属于同一街坊。受街坊的形成时间和功能需求的影响,广州西关的街坊形态多样。清中期新兴居住区的开发,建构了“南北主街+东西支巷”的街坊“空间模型”,深刻塑造了西关的交通组织和空间形态。在民国时期城市改良的浪潮中,广州庙产投变、开辟马路等活动弱化了西关街坊组织的功能,重塑了西关的城市景观,奠定了今日西关旧城的空间格局。
开街:近代广州西关空间史笔记
Enlightenment of Street Opening:A Note on the Spatial History of Sai Kwan in Early Modern Canton
肖旻 唐颖晋 周冰鸿
XIAO Min, TANG Yingjin, ZHOU Binghong
摘要 西关地区是传统时代晚期广州城近郊最发达的地区,民国时期被纳入城市行政区。西关的变迁具有传统城市近代化与传统空间城市化的双重转型特征,也是民国广州通过马路街道建设实现城市空间转型的集中代表地区。文章以街道为主角,以空间权属内涵及其开发营造方式为切入点,围绕“开街”在形塑近代城市中的作用,提出了近代西关空间演变的阐释路径,显示了一种融合不同尺度,贯通形态、功能、习俗、制度与观念的空间史研究风格。文章同时也尝试对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里坊制与街巷制问题、传统空间的公共性问题等若干宏观议题给出探索性的思考和评论。
“流水宴”:关于广州西关老街坊的多重想象和读解
A Visitors’ Banquet:Sai Kwan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徐好好
XU Haohao
摘要 文章通过访谈和记录,以综述的方式再现过去10多年间5位国内外研究者在广州西关开展设计、研究和教学的心得,旨在探讨为何以及如何在国际视野中看待西关,并讨论广州老城区、老街坊的使用、复兴和延续。其中,李睿博士和李睿建筑师描述了西关的“水-地”关系,奥山信一教授讨论了中日城市中相似的“混沌”状态,王方戟教授留意到西关城市和建筑尺度背后的生动性,方馥兰教授体会到西关独特的时间和生活层次感。这些不同的视角和阅读方法,展示了“外来者”对广州西关的解读和对遗产都市主义主题的思考。
治水·理景·赋文:广州西关水文化景观的塑造与重塑
Water Conservancy,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Enhancement:Cre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Waterscapes in Sai Kwan, Guangzhou
张振华 ZHANG Zhenhua
摘要 中国沿海历史城市的水文化景观是如何逐步塑造,又如何实现重塑和复兴?水环境、滨水景观和水文化是此类研究需重视的共性因素。在陆进水退的过程中,广州西关凭借河网交织的地理位置和禀赋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理水经验,形成了水陆交织的景观体系和水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创造了迭代更替的文化景观胜景。但在近现代城市化过程中,这些胜景的隐退造成了水文化景观的中断甚至匮乏。文章总结了西关水文化景观“治水、理景、赋文”的历史模式、演变动力,及其当代尝试,为当下滨水历史街区及相关遗产群落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启迪。文章认为,荔枝湾及其周边老街坊的活力再生是一次有益于水文化景观可持续与遗产城市化的实践探索。
历史与当下:莫伯治新海山仙馆的设计历程与现实困境
History and Present:The Design Process of Mo Bozhi’s Work New Haishan-Xianguan and Its Current Dilemmas
陈轲 温墨缘
CHEN Ke, WEN Moyuan
摘要 文章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在广州西关的研究与设计实践切入,聚焦其生涯晚年少为人知的作品“新海山仙馆”的设计历程,在读解其设计意图与形式语言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作品建成后所面临的现实利用困境,并讨论了同类非保护建成遗产的可能未来。
泛化城市中的空间谱系学方法梗概:基于广州荔湾的城市观察与设计行动
Spatial Genealogy Methods and Practice in Fast-Changing Cities:Urban Observations and Designs in Guangzhou's Liwan District
何健翔
HE Jianxiang
摘要 文章从藏身于荔湾老城区的建筑工作室的空间改造行动和它周边的城市状态出发,在历史、景物和文化等不同维度细致地观察和研究该城区的空间演化,梳理整合物态和非物态的都市遗产和信息作为开展实质性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文章论述了三个荔湾城市地区的分析设计方法,分别以“(城市)拼贴”“(边界)谱系”“(类型)重制”三种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时间和事件的线索叠合于新的空间构筑和体验当中,并以此作为对过度城市化和商品化空间的批判和反思,尝试为荔湾和类似的历史复合型都市空间中的城市和建筑介入创立新的设计范式。
人、水、建筑之间的松绑:广州西关水边的房子
Relax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Water, and Architecture:Sai Kwan Riverfront Renovation
李芃 幸晔 邢懿 梁海岫
LI Peng, XING Ye, XING Yi, LIANG Haixiu
摘要 文章以广州西关地区的荔枝湾涌为对象,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解读分析河涌与临水建筑的空间关系。河涌因日间潮汐的消失改变了水位与建筑的高差关系、人与水岸的距离关系,人、水、建筑之间曾经紧密的空间联系发生“松绑”,河涌从自然河道变为人工景观,从生活功能转向观赏功能。象城建筑针对“松绑”的空间关系进行实践探索,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荔枝湾水畔的建筑。
回归泮塘:从荔湾湖公园西北区景观提升议景观的微地理再造
Return to Pantang:Micr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Landscape of Liwan Lake Park's Northwest Area
庞伟 季晓玲
Pang Wei, Ji Xiaoling
摘要 荔湾湖公园是位于广州荔湾传统城区的著名老公园,一方面,在当下城市文旅活化的潮流趋势中,它呈现了固有之魅力风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各类历史和现实问题层叠累积而“遭遇”的现实窘境。为其寻找突围策略,是景观提升规划设计的诉求与挑战。文章通过解读历史文献与图像中的荔湾人文地理风貌,分析了传统地理景观作为城市基底与社会记忆的重要属性,并以其作为城市历史保护研究与活化的一种方法,通过地景重塑,再造泮塘的地理肌理和褶皱,并从空间规划、地形改造、风景构筑改建、植被提升等专项,提出具备岭南想象力与文化复魅可能的概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