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当下的中国建筑学正在经历一次本体危机,即建筑学对学科自主性的执念已无法回应公众对建筑学知识与技能体系的期待。与此相似,自20世纪中叶开始,一众建筑理论家与思想者围绕“机器与环境”这一对概念,不断拓展建筑学的边界,将建筑学的知识体系拓展到包括围护、设备、媒介、交通等技术物在内的全域人造系统。在建筑学边界急速拓展的同时,理论家们开始探问各种环境技术体系的背景、机制、类型与意义,反思建构中的环境对地理气候、社会心理、物质文化的响应与反馈。本期主题将延续这一讨论:一方面重返由西方理论学者所开启的“环境的建构”话语所关切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一话语带入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语境,以技术史及理论史视角探问建筑学本体重构的现实意义。
本期的主题文章包括理论史研究、案例研究与专题史论三类。谭峥与江嘉玮的文章综述了“环境的建构”话语产生的历史语境。其中,谭峥回顾了对建筑本体观构成决定性影响的理论家吉迪恩、班纳姆、道萨迪斯、富勒等人的关键贡献,再思中国当代建筑学本体转型的历史参照。江嘉玮研究了班纳姆从对现代运动的传统理解转变到环境控制理论的思想脉络,梳理其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概念与社会网络。朱镇宇、张彤彤与曾若晖等学者分别论述了20世纪中叶鄂、川粮仓建筑的建筑技术与环境控制,消防设备对(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新加坡和卡塔尔多哈的降温技术本地化所反映的20世纪通用环境控制技术适应全球南方国家本土建筑文化的历史。闫超、赵潇潇等学者则分别以“漫步行为”与“大气建筑学”为主题,解析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先锋建筑思想对日常政治与气候环境危机的回应,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理论。
专题“建筑艺术的跨文化对话与传播”收录了三篇文章,分别研究了中国当代建筑在海外专业期刊中的跨文化传播历程、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作为空间媒介的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以及矶崎新在策展实践中对“日本性”的表达。作品栏目刊出了溧阳天目湖方所方村、北京天光艺术馆、宁波周尧昆虫馆和智利圣地亚哥地铁站。
本期杂志特别邀请了谭峥教授作为客座主编,感谢他在主题文章的策划、组稿和审稿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
机器与环境:一种适应式建筑学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4 / 动态幕墙将集合什么新技术?:从阿布扎比安巴尔塔谈起 / 江晨铭 陈俊立
机器与环境:一种适应式建筑学
6 / 从花园里的机器到机器堆场:作为“本体”的环境建构 / 谭峥
16 / 从现代运动到环境控制理论:雷纳·班纳姆的知识网络 / 江嘉玮
24 / 从自我技术到日常实践:漫步行为的建筑理论话语解析 / 闫超
30 / 机器,在机械与机巧之外:20世纪中叶鄂、川粮仓的建筑学观察 / 朱镇宇 李海清 王东平
38 / 消防设备视角下的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设计模式演变:以20世纪80年代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 / 张彤彤 张艳丽 饶小军 肖靖
46 / 空气调节综合体:亚洲环境调控技术杂合化的历史与未来 / [新加坡]曾若晖 著 陈科豪 译 张天 校
55 / 建筑学中的“大气”话语:1960年以来的环境批判性建筑研究 / 赵潇潇 韩涛
专题:建筑艺术的跨文化对话与传播
62 / 中国当代建筑在海外专业期刊中跨文化传播历程研究 / 黄婧琳 支文军
69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作为空间媒介的当代中国标志性建筑 / 李凌燕 陈婧
74 / 解体与重构:解读矶崎新在策展实践中对“日本性”表达的探索 / 支小咪 李翔宁
设计作品
80 / 重建当代“水聚落” :溧阳天目湖方所方村的设计探索 / 王灏
90 / 光的建造:天光艺术馆设计纪实 / 何哲 臧峰
98 / 自明的棚屋: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的文化生态评述 / 吴静遥 谭峥
106 / 因古出新:智利圣地亚哥市历史城区武器广场地铁站建筑评介 / 刘亦师
建筑创作
112 / 站城融合:从杭州站到杭州西站 / 姚涵 于晨 郭雪飞
120 / 繁花“轻”舞:南沙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EPC全过程设计 / 苏腾飞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26 / 西门外:上海近代城市形态中的街-衖复合结构 / 刘刚 江衍睿
设计研究
132 / 自然材料建构:材料性能驱动的原木结构设计与机器人建造 / 柴华 周鑫杰 袁烽
书评
138 / 市政分裂下的即兴回应:《即兴的城市:上海的建筑与治理,1843—1937年》评析 / 贺淑垚 张晓春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从花园里的机器到机器堆场:作为“本体”的环境建构
From the Machine in the Garden to the Machine Hinterland:Environmental Tectonics as "Ontology"
谭峥
TAN Zheng
建筑学的“本体”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常用于学科自主性的探讨。当下中国建筑界对建筑学的“本体”的认识偏重其基本的结构要素,缺失了对围护、设备、装饰、基础设施等环境技术体系的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回到“环境的建构”话语产生的历史现场,从对建筑本体观构成决定性影响的建筑理论家吉迪恩开始,逐步涵盖班纳姆、富勒、道萨迪斯、索亚等理论学者,再思“环境的建构”议题在当代建筑学转型期的演变。文章为这一议题的发展设置了中国的城市化与产业化语境,最终延伸到环境建构对中国建筑学科意义的讨论。
从现代运动到环境控制理论:雷纳·班纳姆的知识网络
From the Modern Movement to Environmental Control:The Knowledge Network of Reyner Banham
江嘉玮
JIANG Jiawei
雷纳·班纳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现代建筑和设计理论做出的贡献包括:反思现代运动的本质,提出并扩展新粗野主义的概念,强调建成环境的重要性,以城市生态学视角拓宽建筑学边界。他秉持技术乐观主义,回应了西方世界在20世纪50—70年代太空计划的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学问题。班纳姆在学术生涯中,经历了从对现代运动的传统理解到环境控制理论的重大转变。文章研究其思想转变的脉络,抽取班纳姆文本中的关键概念,梳理其知识网络并构建学术社会网络。
从自我技术到日常实践:漫步行为的建筑理论话语解析
From Technology of the Self to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f Wandering Behavior in Architecture
闫超
YAN Chao
漫步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对于研究当今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步行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漫步作为一种自我技术,在20世纪批判理论话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以漫步的空间体验规律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批判理论中围绕大都市漫步而展开的论述进行梳理和解析,揭示出漫步行为的复杂内核,包括漫步行为的体验本质、空间场所激发漫步行为的内驱力,以及漫步行为对城市空间的时空重构机制。文章还提出了对当代漫步行为研究进行拓展的潜在方向。
机器,在机械与机巧之外:20世纪中叶鄂、川粮仓的建筑学观察
Machine, Beyond Mechanism and Ingenuity:An Architectural Observation on Granaries in Hubei and Sichuan in the Mid-20th Century
朱镇宇 李海清 王东平
ZHU Zhenyu, LI Haiqing, WANG Dongping
文章基于建筑技术史视角,以20世纪中叶鄂、川粮仓建筑作为近现代中国粮政管理空间样本,运用建筑测绘、文献查阅与口述访谈等方法,梳理其尚未引起业界足够关注的建筑技术特征。研究聚焦空间效率问题,剖析其建造模式的环境适应性与环境调控的目标针对性,进而揭示穿斗式构架的天然优势,指出这批基于经验体系的粮仓建筑技术水平几乎达到前工业时代的顶峰——本身即“机械”且充盈着“机巧”,却也面临着效率瓶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全面学苏联,建立建筑物理学科并开启环境调控定量分析,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就此来到分水岭,粮仓建筑也相应地逐步引入苏式仓和机电设备,进入机器时代。
消防设备视角下的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设计模式演变:以20世纪80年代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
Evolution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Shenzhen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in the 1980s
张彤彤 张艳丽 饶小军 肖靖
ZHANG Tongtong, ZHANG Yanli, RAO Xiaojun, XIAO Jing
消防安全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消防设备是消防设计的技术基础。文章从消防设备视角出发,阐明消防设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关键影响,揭示救援设备和供水设备对超高层建筑设计模式的控制作用,并选取深圳典型超高层建筑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以消防安全为出发点,分析供水系统对超高空间避难层设计、自动喷淋对超大无柱标准层设计的影响过程,推演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在规范尚不完备、技术存在制约的背景下实现空间尺度突破的演变历程。文章为解析同类型建筑设计案例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为推动后续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技术价值评定由传统的建构价值转向复杂结构和建成环境调控价值提供重要支撑。
空气调节综合体:亚洲环境调控技术杂合化的历史与未来
Air-Conditioning Complex: Histories and Futures of Hybridization in Asia
[新加坡] 曾若晖 著 陈科豪 译 张天 校
Jiat-Hwee CHANG, Translated by CHEN Kehao, Proofread by ZHANG Tian
文章回顾了空调工业起源于北美并成为20世纪建筑学变革力量的历程,同时也批评了该产业简化了热舒适性的通用标准。为了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空调和空气调节综合体的历史,文章选取新加坡和卡塔尔多哈为例,展示了 20 世纪 70 — 80 年代空调综合体在全球南方的大量发展,这些空调设施多由美国公司配备,或借鉴了美国的技术。然而,作者通过对一些新建项目的考察,发现为了应对热带和沙漠变暖,这两个发达地区正为建筑物和公共空间制定一种杂合了技术和当地传统的混合降温策略,挑战对传统空调的依赖。
建筑学中的“大气”话语:1960年以来的环境批判性建筑研究
"Atmosphere" in Architecture:An Architectural Study on Post-1960 Environmental Critique
赵潇潇 韩涛
ZHAO Xiaoxiao, HAN Tao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当下,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理论学者将“大气”引入建筑讨论中,这意味着一种越发全面的环境视野,是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探索。文章以建筑学中的“大气”话语为线索,追溯了1960年以来的环境批判性建筑理论与实践。建筑学中的大气话语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探讨,分别是大气作为建筑的环境、建筑的氛围、建筑的材料和建筑研究的媒介。文章从“物质技术与感官心理”和“材料实践与理论架构”这两组维度,对照性地梳理了以上四个阶段之间的理论演变,最后提出了回应生态危机的建筑研究新领域——“大气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