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之后,逐渐进入新的时期,社会整体环境也在随之变化。中国的青年建筑师群体在迈入职业生涯时,面临的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城市化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等诸多时代变革。传统的职业道路无法为青年建筑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一部分人会产生生存焦虑,也有一部分人转而选择积极地应对时代给予的机遇与挑战。当下建筑学实践走向了更为细分的行业赛道,同时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跨界融合特征,当然,这其中仍然有着对于设计的坚守。本期主题聚焦于若干位青年建筑师的实践状况,以此作为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群体职业实践图景的一个缩影。
主题文章中,王子耕以自身实践的四条路径为线索,将建筑学作为一种具有批判意识的建筑文化生产,探索另一种建筑实践之路。张峰的文章通过一个小型项目实践从细微的侧面展开对年轻建筑师介入当代社会生产的生存环境与一些应对方式的讨论。梁喆等人的文章介绍了大界的实践与思考,包括通过自研软件RoBIM实现设计数据驱动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与可持续的过程。贾涛、魏楠的文章介绍了目前中国大院青年建筑师的一些数字化设计应用探索,包括AIGC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运用等。王帅斌从新文旅市场胶囊民宿开发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韩锐、穆荣轩的文章探讨了建筑学与绘画及数字媒体艺术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建筑师在建筑绘画和数字媒体与游戏等领域的跨界实践。王俊锋等人的文章通过“百村共兴”的乡村实践案例,来探讨青年建筑师参与集群式乡建的创新模式。申江海的文章认为建筑师在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时,可以更全面、更主动地参与到项目运营层面。
小专题“城市自发性公共空间研究”中,陈科豪、谭峥的文章通过对沙头角“东和墟”的历史回溯,揭示了该地区的日常生活及由其建构的历史边界的演变。朱渊的文章通过对南京门西地区的观察,试图探讨对日常空间的现象与感知。路易莎·布拉沃等人的文章从当代旧城与城郊城市更新的视角讨论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本期的作品栏目介绍了非常建筑的深圳南头城社区中心,标准营造的西南联大先锋书店,直向建筑的阿那亚北岸礼堂,OPEN建筑的山峰书店,以及庄子玉工作室的龙泉山镜高空平台。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
青年建筑师职业实践图景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
4 / 回顾AI建筑应用,颠覆行业了吗?/ 胡斐 张世骥
青年建筑师职业实践图景
6 / 另一种建筑师 / 王子耕
14 / 方寸天地 :走向日常的精心实践 / 张峰
20 / 建筑师角色的重新认知:智能建造与产业融合 / 梁喆 赖冠廷 孙佳爽
26 / 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 贾涛 魏楠
32 / 从装配式建筑到新文旅产品 / 王帅斌
36 / 从建筑学到绘画与数字媒体艺术 / 韩锐 穆荣轩
42 / 百村共兴:青年建筑师的集群式乡建 / 王俊锋 蒋文超 赖尊恒
48 / 建筑师应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运营:存量更新时代设计策略探索 / 申江海
专题:城市自发性公共空间研究
52 / 管制与实践:沙头角“东和墟”的历史边界空间生产 / 陈科豪 谭峥
58 / 门西观察:日常空间的现象与感知 / 朱渊
62 / 公众与公共空间:城市与城郊的城市更新 / [意]路易莎·布拉沃 [美]玛格丽特·克劳福德 陈永明 周启明 译
设计作品
68 / 非常建筑的统一场:深圳南头城社区中心的材料与空间组织 / 朱竞翔 夏珩 高世超 严熠铭
78 / 展开:关于西南联大先锋书店的三段对话 / 张轲 谭笑 宋宇宁 张瑞峰
88 / 隐匿的理想空间:阿那亚北岸礼堂创作评述 / 张早
98 / 山峰书院的激进与诗意 / 青锋
106 / 再造地形:龙泉山镜高空平台的三重离散叙事 / 闫超
建筑创作
114 / 基于“低影响”视角的营造策略与实践:双河镇九年制义务学校震后修复与再生 / 杨一秀 周迅 张弥 江立敏
122 / 工业建筑的人情化回归:勤美达(武汉)精密机械项目 / 戴春 谭雅秋
特别报道
130 / 可持续的未来:UIA2023哥本哈根世界建筑师大会综述 / 支文军 朱辰辰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
140 / 建筑竞图与中国固有式探索:上海“市政新屋”方案诞生刍议 / 张天 谭峥
设计教学研究
146 / “在场短暂介入”创造性经验教学:锻造创造力的熔炉 / 方晓灵 魏筱丽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Architects of Another Kind
王子耕
WANG Zigeng
文章通过回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剧变所引发的建筑学转向,阐明了“另一种”建筑实践的历史脉络和成因,并进一步揭示“另一种”建筑议程在当下中国的相关性和必要性。作者以自身实践的四条思想路径为线索,以案例为基础,阐述了近年来在装置、艺术与建筑实践中的思考,并提出建筑训练和核心能力的七个重点。面对复杂流动的外部现实和转变中的学科内部现实,建筑师的真正能力一方面在于批判性的建设性,能够带着问题意识去理解和建构世界;另一方面在于对自身可能性的拓展,用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师能力的底层逻辑,发现更广阔的实践阵地。
方寸天地:走向日常的精心实践
Wholeness in Small World:Diligent Practice Towards Dailiness
张峰
ZHANG Feng
文章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番禺路655号外卖收取场地项目的呈现,从一个细微的侧面展开年轻建筑师介入当代社会生产的生存环境与一些应对方式,并探讨了设计实践如何与思想实验相叠合——两者不断地“互相拷问”,最终形成了一个团队稳定的价值体系。
建筑师角色的重新认知:智能建造与产业融合
Architect Rediscovered:Intelligent Constructions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es
梁喆 赖冠廷 孙佳爽
LEONG Zee, LAI Kuan-ting, SUN Jiashuang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早已朝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新兴职业角色“智造师”崭露头角,跨足多个复杂学科领域,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建筑制造业的语境中。文章介绍了大界的思考与实践,通过自研软件RoBIM,实现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智能化与可持续的建筑工业化生产,并成功应用于实际项目,也分享了大界与高校之间关于智能建造学科建设的相关合作。
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Digital Age
贾涛 魏楠
JIA Tao, WEI Nan
随着建筑设计进入数字化时代,设计工具及技术的创新和演进使得中国的青年建筑师迎来了机遇。将数字化设计、AIGC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运用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并进行拓展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通过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们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建筑创作实践和探索,来反映目前中国大院青年建筑师的数字化设计应用现状,并探讨设想了未来的发展,以期为中国建筑师的数字化实践与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从建筑学到绘画与数字媒体艺术
From Architecture to Painting and Digital Media Arts
韩锐 穆荣轩
HAN Rui, MU Rongxuan
文章从两位拥有建筑学背景的跨界人士——一位建筑插画师和一位数字媒体艺术家——的视角出发,结合其个人经历,探讨了建筑学与绘画及数字媒体艺术之间的关系。文章涉及艺术史、绘画技巧、游戏设计和扩展现实(XR)等话题,展示了建筑学如何为这些艺术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灵感来源。通过分析这些领域的交叉点,文章揭示了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和媒体形式中得以应用,同时也强调了跨学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从装配式建筑到新文旅产品
From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to New Tourism Products
王帅斌
WANG Shuaibin
文章站在新文旅市场装配式建筑从业者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太空舱”民宿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并结合自身在度假营地细分领域的商业实践,探讨中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升级发展策略。
百村共兴:青年建筑师的集群式乡建
Hundred Villages Thrive Together: Collective Practice of Rural Development by Young Architects
王俊锋 蒋文超 赖尊恒
WANG Junfeng, JIANG Wenchao, LAI Zunheng
“百村共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一次地方性乡村实践。顾名思义,“百村共兴”是一百个村的集体乡建行动,这既是中国乡村振兴史上一次有规模的创举,也是一次模式上的创新。20支独立建筑师团队由此获得了一次难得的集群式乡建的机会和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上,需要完成的关键动作是如何平衡镇域层面集群式建设的标准化行动纲领和村域层面具体的非标化设计需求,以及如何克制过度的设计欲望与乡村建设需求的错配,让青年建筑师的设计和创意真正“接地气”地服务于在地化的乡建需求。
建筑师应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运营存量更新时代设计策略探索
Architects Should Be Proactive and Deeply Involved in OperationsDesign Strategies for Urban Renewal
申江海
SHEN Jiangha
应行业变革带来的各种挑战。城市更新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和多样,设计在商业决策、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筑师不仅需要具有出色的设计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运营意识和能力。文章以当代若干成功的商业类城市更新项目为例,聚焦于中国城项目的可行性和长期运营,探讨新形式下建筑师的设计策略和职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