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阐释
城市空间组织的立体化以及功能的复合化与综合化是高密度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当前的城市设计实施与管控在“降速—提质”发展理念下,也面临着从“二维平面”向更精细化的“三维空间”转变的挑战,这种转变促使我们更加系统性地思考“立体城市”。回应“十四五”规划“加快数字化发展”目标和“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的要求,需要基于中国高密度城市的建设特征,从二维的土地利用转变到三维的空间使用视角,探讨立体城市空间的建构与管理机制、空间使用绩效、公共空间品质、步行系统连续性等问题,通过运用定量化测度方法与可视化表达来辅助高密度复杂城市空间认知。本期邀请专家学者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
在主题文章部分,庄宇、陈杰的文章回顾了全球城市建设演进的四条线索,梳理了立体城市的发展进程、动因和谱系,对中国当代高密度立体城市的建构特点和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晴安蓝、谢如意的文章对一系列城市设计和交通发展理念进行了背景梳理与内涵界定,从行程时间的角度重新思考城市设计与交通规划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以及城市多中心发展趋势下所隐含的多元化交通标度。西德斯·卡卡尔等人的研究以香港沙田新镇为例,调查了使用三维步行网络得出的可达性指数、香港最近开发的可步行性评分系统,以及表明步行偏好的实际步行流量水平之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张灵珠等人的文章以上海和香港两个典型高密度城市为案例,从交通组织、功能布局、空间使用三个维度15个指标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高密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高密度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的规划政策和实践提供支持。王浩锋对深圳福田中心区的立体步行系统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对复杂空间系统的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分析,为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的现状诊断和方案评估提供一个研判视角。言语等人基于公共空间品质与可达性验证,对轨交综合体基面公共空间的容积率奖励条件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轨交综合体立体基面面积的容积率奖励导控来促进城市设计与空间品质。王桢栋等人的文章运用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可视化叙述偏好法,对使用者在不同场景中表现的立体绿植空间使用偏好进行了定量化测度,提出了综合测算方法,将立体绿植空间在消费者心理维度的效用纳入经济效益计量,并基于此为城市综合体立体绿植设计优化提供导控。
专题栏目“‘场域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实践探索”中,章明等人的文章围绕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展开,并初步构建了“场域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刘振、李兴钢阐述了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基础设施建筑的设计策略,探索了基础设施建筑在应对特殊的建造环境和公共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陈泳等人的文章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出发,结合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对九城都市的新作——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进行了介绍与解读。
作品栏目刊载了非常建筑的四栋坊宅,如恩设计的北京老鼎丰总部,米思建筑的山水柴院,吴林寿设计的自宅“父母之家”,都市实践的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以及出品建筑的竹西佳境。
本期杂志邀请了庄宇、张灵珠两位学者担任主题文章栏目的客座主编,感谢他们在策划及组稿等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主编:支文军教授
目次
解码立体城市:复杂城市空间量化认知
1 / 编者的话 / 支文军
时事点评4 / 漫谈未来智慧城市的数据治理安全 / 李仪琳 朱聪哲
解码立体城市:复杂城市空间量化认知6 / 探索高密度下的立体城市 / 庄宇 陈杰
14/ 从多中心城市到15分钟城市 :城市设计和交通的标度:步行、等待和骑行 / [法]晴安蓝 [马来西亚]谢如意 著 崔敏榆 译
22 / 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 :在香港新市镇的探索 / [印度]西德斯 · 卡卡尔 张灵珠 [法]晴安蓝
30 / 多源数据支持下高密度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综合绩效评价 :基于上海和香港的比较 / 张灵珠 候鹏 黄成成 叶宇
37 / 错位的中心性 :深圳福田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研究 / 王浩锋 彭然然
44 / 轨交综合体基面公共空间的容积率奖励条件研究 :基于公共空间品质与可达性验证 / 言语 徐磊青 刘珩 夏正伟
54 / 城市综合体立体绿植行为偏好影响测度及经济效用视角下的设计优化 / 王桢栋 原青哲 叶宇 武艺萌 周锡晖
专题:“场域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实践探索62 / 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 / 章明 莫羚卉子 吴尤
68 / 复合功能的人工公共景观 :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基础设施建筑设计探索 / 刘振 李兴钢
74 / 城与园的新构 :对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的解读 / 陈泳 钱舟 张应鹏
设计作品80 / 原型之变:四栋坊宅 /王志磊
92 / 工业废墟的历时呈现 :北京老鼎丰总部设计 /朱怡晨
102 / 用复杂系统的概念来思考一个简单的改造设计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 /王辉
112 / 吴林寿回乡盖新屋 :“父母之家”的设计、建造复盘 / 徐好好 陈昌勇
120 / 场所、原型与记忆 :扬州“竹西佳境”公园规划及配套建筑设计 /吴洪德
130 / 基本之外:山水柴院 / 莫万莉
建筑创作
138 / 从公共到公众 :重庆磁器口服务中心设计实践 / 田琦 钟雨 林岭 李翔宇
146 / 工业遗存更新的人本主义与价值重构 :阅读上海华谊万创·新所 / 于振雷 李翔宁 施季如
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154 / 从对称到均衡 :轴线在布扎建筑“组构”中的多重运用 / 钱锋 倪佳仪 岳婧欣
书评
164 / “建造”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学工程 :帕特里克·舒马赫《建构主义》译后记 / 闫超
主题文章作者及主要观点
探索高密度下的立体城市
Exploring High-Density Three-Dimensional Cities
庄宇 陈杰
ZHUANG Yu, CHEN Jie
在中国高密度城市的进化中,促进城市用地集约紧凑,挖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塑造机动便捷、步行友好的活力环境成为重要目标,立体城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策略之一。文章在回顾全球城市建设演进中的四条线索的同时,梳理了立体城市的发展进程、动因和谱系,对中国当代高密度立体城市的建构特点和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
从多中心城市到15分钟城市
城市设计和交通的标度:步行、等待和骑行
From Polycentric City to 15-Minute City
Scalar of Urban Design and Transport: Walking, Waiting, and Riding
[法]晴安蓝 [马来西亚]谢如意 著 崔敏榆 译
Alain CHIARADIA, Louie SIEH, Translated by CUI Minyu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通过个体努力和中央控制相结合来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避免不良后果。在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和人口转型的时代,这一设计任务尤其具有挑战性。人们为了创造有韧性、可持续、凝聚力强且宜居的城市环境,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和要求,特别是为了促进积极的变革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设计和交通发展理念,例如多中心城市发展、网络城市主义、交通导向型发展、立体城市主义和15分钟城市等。文章首先对这些概念进行背景梳理与内涵界定,强调概念中结构与空间存在重叠与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从行程时间的角度重新思考城市设计与交通规划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以及城市多中心发展趋势下所隐含的多元化交通标度。作为多层次立体城市主义整合策略的一部分,步行、等待和骑行是需要网络城市主义和景观生态主义关注的城市设计和交通标度。
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
在香港新市镇的探索
Comparing Walk Score, Walking, and Accessibility
Exploration of a New Town in Hong Kong
[印度]西德斯 · 卡卡尔 张灵珠 [法]晴安蓝
Siddharth KHAKHAR, ZHANG Lingzhu, Alain CHIARADIA
当前步行评估系统及其评价指标越来越复杂多样,且不同评分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比较,使得设计师和政策制订者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此类评估方法。针对此情况,研究以香港沙田新镇为例,调查了使用三维步行网络得出的可达性指数、香港最近开发的可步行性评分系统,以及表明步行偏好的实际步行流量水平之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网络分析对于现有和预测条件下评估步行可达性的便利性。
多源数据支持下高密度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综合绩效评价
基于上海和香港的比较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Density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 Areas with Multi-Source Data
Comparison Based on Shanghai and Hong Kong张灵珠 候鹏 黄成成 叶宇
ZHANG Lingzhu, HOU Peng, HUANG Chengcheng, YE Yu
文章以上海和香港两个典型高密度城市为案例,从交通组织、功能布局、空间使用三个维度15个指标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高密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比值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两个城市,结合各类型站点在城市中的地理分布,讨论其综合绩效特征及成因,以期为高密度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的规划政策和实践提供支持。
错位的中心性
深圳福田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研究Dislocated Spatial Centr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Pedestrian Network in Futian CBD, Shenzhen
王浩锋 彭然然
WANG Haofeng, PENG Ranran
通过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工具,文章研究了深圳福田中心区南片区9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植入城市立体步行系统前后的空间结构变化情况,并通过现状与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内外联动对立体步行系统可达性分布模式的影响。研究旨在以复杂空间系统的局部与整体关系为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的现状诊断和方案评估提供一个研判视角。
轨交综合体基面公共空间的容积率奖励条件研究
基于公共空间品质与可达性验证
Precondition of Railway Complex's Urban Base Public Spaces as Incentive Zoning Sending Area
Empirical Study on Public Space Quality and Accessibility
言语 徐磊青 刘珩 夏正伟YAN Yu, XU Leiqing, LIU Heng, XIA Zhengwei
研究致力于以轨交综合体立体基面面积的容积率奖励导控来促进城市设计与空间品质。拟合以公共空间品质因变量建立包含可达性、室内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等自变量在内的等值法模型,帮助轨交综合体实现接驳导控。首先,立体基面累加的总公共空间面积、总公共空间容积率被验证为可补足容积率、密度导控的指标。其次,可达性影响了室内-室外基面公共空间面积因子间的面积奖励比例:当整个基面可达性参数小于室外的1.221倍时,接驳不足以支撑水平发展的开发,较推荐配套奖励立体室内基面进行垂直发展,以抵消过多室外基面公共空间的负面稀释,可根据拟合聚类所得的1.7、14.5两档比例进行奖励。同时,研究发现整体基面可达性大于室内基面的0.763倍时,地块面积大小不再对空间品质有促进作用,即不能过度依赖室内接驳,这时如盲目增大地块面积会产生负面效应,需通过增加总公共空间容积率来弥补尺度过大的问题。
城市综合体立体绿植行为偏好影响测度及经济效用视角下的设计优化Measuring the Behavioral Preference of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in Commercial Complexes and Its Design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uitability
王桢栋 原青哲 叶宇 武艺萌 周锡晖
WANG Zhendong, YUAN Qingzhe, YE Yu, WU Yimeng, ZHOU Xihui
作为高密度城市环境生态性缺失的补充,立体绿化在室内公共环境中的应用日渐广泛。然而,立体绿植空间的生态收益并不足以平衡其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及维护支出。作者研究发现,除生态价值以外,立体绿植空间还能够通过影响使用者行为为城市综合体的商业空间创造收益。运用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可视化叙述偏好法,研究对使用者在不同场景中表现的立体绿植空间使用偏好进行了定量化测度。研究显示,相较于色彩属性,立体绿植的空间类型对于消费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性价比,并对人流有显著的向上和室外导引效果。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了综合测算方法,将立体绿植空间在消费者心理维度的效用纳入经济效益计量,并基于此为城市综合体立体绿植设计优化提供导控。